有些「病」不該治?因為它在保護你
用科學的方法找到病因、明確診斷後,下一步就是治療。但是有些你認為的「病」卻不該治,因為這些「病」很可能是保護你的症狀。病需要治,但症狀未必需要過度干預。在這一節中,我希望幫你建立一個重要的認知:病和症狀不是一回事。病是人體出問題了,但是症狀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
咳嗽、腹瀉、發熱、骨刺不是病
臨床上有一類常見的急症,叫「創傷性大出血」(指由於創傷造成人體大血管或臟器破裂,引起失血量超過1000毫升的出血。),車禍、刀傷、槍傷都會引起病人大出血甚至死亡。搶救這類病人是外科醫生的基本功之一。
戰地醫生在創傷性大出血傷患的搶救上最有經驗,因為在炮火無情的戰場上,很多傷患都會出現大出血的情況。大出血會導致低血壓,這時按理應該輸血,可戰場上哪有那麼多血給傷患輸呢?所以,以前醫生在做手術之前就只能給病人輸入大量的液體,先把血壓提升起來,以保住傷患的命。
這樣做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到了2006年,一位美國軍醫認為快速、過多的輸液提升血壓的做法會加速傷患死亡。因為大量輸液會稀釋血液中促進凝血的物質,而且人在大出血時,低血壓的症狀是一種自我保護,它會減慢出血速度。如果採用大量輸液的方式來提高血壓,出血速度反而會加快,也會加速傷患的死亡。
所以這位軍醫認為,關於創傷性大出血傷患的搶救,止血才是關鍵,應該減少輸液量,在手術止血之前應該讓傷患的血壓維持在較低的水準。按照這個做法,傷患的死亡率從以前的65%降到了17%,相當於在每100個傷患裡,多救活了48個。
當時這個救治方案被評為「美國陸軍年度十大發明」之一,甚至有人覺得它可以與人類第一次使用抗生素相媲美。這種策略也得到了推廣,現在全世界的醫生都在這麼做。
為什麼會提到這個病例呢?因為這個病例說明:首先,有些症狀對人具有保護作用,就像低血壓的症狀可以減慢出血速度一樣;其次,如果盲目的干預症狀,對於治療來說,有可能會南轅北轍。
所以正確區分病和症狀十分重要。但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症狀,常被人們誤以為是病,比如骨刺。很多人把骨刺當成「病」,在他們的感覺裡,所謂骨刺就是骨頭上長出了一根「刺兒」,這根「刺兒」扎進了肉裡,所以病人才會疼。這就是把「症狀」當成了病。 (編輯推薦:長骨刺會有哪些症狀?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醫生詳解骨刺預防與治療建議)
骨刺其實只是一種症狀,引起骨刺的真正的病是關節老化、退變。在多數情況下,骨刺也不是引起疼痛的病因,長骨刺反而是為了不痛。
我解釋一下,在關節老化、退變的情況下,關節的穩定性變差了,在人體重力或者關節承受的其他力量的作用下就會引起關節疼痛。為了減輕這種退變帶來的損害,人體就會發生骨質增生,增加受力面的面積,降低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減輕疼痛和對於關節功能的影響。所以只有在增生的骨質嚴重影響了關節功能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手術刀「切掉」骨刺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再比如咳嗽、腹瀉、發熱,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症狀」,而不是病。引起咳嗽的疾病可能有呼吸道感染、肺部腫瘤、氣道過度反應、呼吸道異物梗塞等;引起腹瀉的可能原因有腸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刺激、腸道菌群紊亂、精神因素等;引起發熱的疾病就更多了,可能是身體某個部位感染了,也可能是中毒、壓力過大,甚至某些兒童在受到精神刺激後也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治病不是治症狀!症狀代表的意義、如何理解治療,下一頁看看專家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