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0多歲的王先生兩年前診斷出缺血性中風,醫師剛開始判斷病因是心房顫動,今年初王先生再度中風,最後發現原來他有先天性開放性卵圓孔。開放性卵圓孔容易造成血栓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有許多無法確定病因的中風病患,可能都與開放性卵圓孔有關。 (編輯推薦:網紅運動後想吐竟中風病危 醫:別忽略5個腦中風前兆)
20~34%的人有先天性開放性卵圓孔
王先生兩年前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治療期間發現是因心房顫動,心臟產生血塊堵住腦部血管,因此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再度中風;但今年初王先生又不幸中風,就醫治療期間發現王先生左心耳有血塊產生(左心耳位於左心房末端,其肌肉組織容易使血液凝固而生成血塊),又發現他有先天性開放性卵圓孔(patent foramen ovale,PFO),經新竹分院各科醫師討論並經病人、家屬的同意,採用「經皮左心耳封堵術」和「開放性卵圓孔封堵術」,雙管齊下封堵血塊產生,預防再度中風。
你可能第一次聽過開放性卵圓孔,但它其實是很常見的心臟毛病。根據美國梅約診所資訊,胎兒發育過程中,通常心臟左右上腔(心房)之間的房壁會有一個小開口,即卵圓孔,可幫助胎兒在子宮中得到輸送氧氣的血液,出生後卵圓孔會自然關閉,但有些人卻沒有閉闔,這就稱為先天性開放性卵圓孔。
開放性卵圓孔會增加腦中風的風險,因為一些血栓可能會從右心房經由卵圓孔飄到左心房,接著隨血液進入全身循環系統,如果血栓不幸進入腦部造成堵塞,就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心臟科傅俊閔醫師表示,先天性開放性卵圓孔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異常,約20~34%的人天生有開放性卵圓孔,而年輕、或是無特定原因的中風患者,患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比例更高,達40%。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林廷澤說明,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機率可達到常人的5倍,一般會開立抗凝血劑降低中風機率;但王先生使用抗凝血藥物後仍再度中風,表示他開放性卵圓孔的情形用凝血藥物不足以防治中風。因此最後決定給王先生進行「開放性卵圓孔封堵術」,以期大幅降低王先生的中風風險。
25%中風患者無法確認病源,許多與開放性卵圓孔有關
許多原因不明的中風都跟開放性卵圓孔有關,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衛教資訊表示,約有四分之一的病患無法確認中風原因,而這些中風案例中許多最後被發現與開放性卵圓孔有關聯性;雖然是個值得重視的隱患,但因為開放性卵圓孔沒有什麼病症,所以大多數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先天心臟毛病。
如果不幸中風後,甚至不斷復發,卻又找不到中風原因,可能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開放性卵圓孔,做更進一步治療;因為有開放性卵圓孔的中風患者,即便使用藥物治療仍會有很高的再次中風機率。
若有預兆性偏頭痛, 40~60%有開放性卵圓孔
根據第160期的台灣頭痛協會頭痛電子報,有文獻表明偏頭痛患者常有開放性卵圓孔,尤其是預兆性偏頭痛患者(頭痛前會有看到閃光、肢體麻木症狀的頭痛患者),患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機率高達 40~60%。根據Schwedt等學者的整合分析,預兆性偏頭痛患者擁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約4.5倍。
開放性卵圓孔可治療,能減少97%再次中風風險
雖然看起來很可怕,但一般而言,開放性卵圓孔的存在不會導致甚麼問題,台大新竹分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傅俊閔在《兒童心臟會客室---聊聊孩子們的心事》部落格中指出,開放性卵圓孔如果沒有症狀其實不需要特意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若有出現中風的情況,也找不到其他引起中風的危險因子,就可以考慮動手術關閉卵圓孔,雖然也能先考慮用藥物避免血栓形成,但若有反覆中風的情況,原則上會建議進行關閉卵圓孔的處置。
照護線上衛教資訊指出,如果已發生過中風,可以透過心導管手術把卵圓洞塞住,且目前健保對於曾經中風、且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患者還會給付相關手術費用。
臨床研究發現,與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中風患者相比,接受卵圓孔關閉手術並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可以減少97%再次中風的風險。
參考資料:
- Mayo Clinic 〈Patent foramen ovale〉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 〈雙重保護 ─「封堵」中風血塊〉
- https://app.tzuchi.com.tw/tzuchi/News_HotNews/Default.aspx?Action=ViewDetail&NewsType=0&NewsCategory=0&AppSiteID=5&IdentityID=2385
- http://www.taiwanheadache.com.tw/epaperpdf/epaper160.pdf
- https://chenca71711.pixnet.net/blog/post/221849328
-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0/07/patent-foramen-ovale.html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