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確診,轉移到肝臟才發現
胰臟也是經常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位,像是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腫瘤就長在胰臟。
如何認定他罹患的是胰臟腺癌,還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呢?這在臨床技術上也有一些考量,現今臨床上進行檢查,發現有一顆腫瘤長在胰臟上面,想要從外面穿刺抽取樣本會有技術上的困難。通常長在胰臟的腫瘤會透過轉移,而被檢查出來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若腫瘤只原發在胰臟位置,病理切片比較難以做到,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深處,周圍也圍繞著重要臟器,難以精準扎到正確位置。
一般來說,要百分之百確定是胰臟內分泌腫瘤,就要透過病理切片,但是胰臟癌的診斷礙於切片有風險或有困難,通常都是藉由影像的方式,例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發現腫瘤的位置,並且胰臟癌腫瘤指數(CEA, CA-199)呈現異常高數值,醫師們就會拿著臨床檢查資料,幫病人向健保局申請胰臟癌的重大傷病證明,並沒有真正進行病理組織切片。因此,具有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才能確診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在此之前都只能猜測。 (編輯推薦:基隆市議員楊石城胰臟癌逝世!胰臟癌「腫瘤夠大」才會肚子痛,這些症狀小心誤判成腸胃問題)
很多人都是在其他臟器的病理組織切片,才發現自己有神經內分泌腫瘤,是因為癌細胞轉移出去了。例如,轉移到肝臟,透過肝臟做病理切片、病理組織染色,才發現並非是肝臟組織有問題,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確診為胰臟腺癌的癌友,大部分都已經是晚期,因為難以發現,大多都是癌細胞已經轉移出去了,才比較容易做切片檢查。也因為胰臟腫瘤被診斷出來時,通常是三、四期,或是腫瘤已經壓迫到大血管,根本沒辦法開刀,無法把病灶整個清除,就算要做切片也很困難,就會以臨床上的診斷判定它是否為胰臟腺癌。
解密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判讀差別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所依循的基準,在神經內分泌腫瘤判讀中,WHO在2017年新增G3階段,專指「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但在目前的臨床意義並不明顯,因而還是會被當成分化好的細胞視之。除了胰臟之外,腸胃道(小腸、大腸、肝臟等),跟WHO在2010年的判讀相同,只區分為G1、G2,而G3就單指「分化不好」的細胞。
另外,肺部的腫瘤在病理組織上的Mitotic index,與胰臟、腸胃道的判讀有一點不同,這都是病理科上的判斷認知定義不同的關係。
其他的檢測分類,大致上都是一樣。對於讀者來講,其實無須理解到如此詳細,因此在病理組織切片報告出來之後,由相關治療醫生來做臨床上的判讀即可,病人不需要去瞭解這麼複雜的定義認知。
關於其他類別的NET,除了長在腸道、肺部和肝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外,還有長在其他器官的小細胞癌,常見有子宮頸、攝護腺、胰臟、膀胱和皮膚(默克細胞癌),也都被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與一般常見於該器官的癌症不太一樣,治療方式與藥物也不相同,需透過病理組織的切片檢查,才能夠確診。
本文摘自《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陳佳宏(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呂敏吉(安寧療護科主任)、蔡惠芳(社工師)/博思智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