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血液流竄全身,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見部位
國情及族群的不同,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好發部位也有所不同。
根據美國統計,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位置是肺部,再來是小腸、直腸、胰臟、胃部;根據健保資料庫回溯的資料顯示,台灣好發部位前五名分別為:直腸、肺部、胰臟、胃部、大腸。
大腸鏡的普及,直腸部位盛行率排名第一
一名70歲的陳爺爺在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發現糞便有一些潛血反應,醫師驚覺有異,趕緊讓陳爺爺做大腸鏡檢查,果然在大腸內發現一顆瘜肉,切下來進行病理報告,讓陳爺爺一週後再回來看報告。醫師拿起報告一看,發現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直腸的盛行率高居第一,有賴於我國推廣大腸篩檢,包括檢測糞便有沒有潛血反應?有潛血反應的人就會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可以早期發現這些神經內分泌腫瘤。
有賴於國健署推廣的癌症篩檢、健康檢查,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率因而提升,再加上大腸鏡的普及,更加容易發現位於大腸內的瘜肉。當病人做完影像檢查,進一步做病理切片檢查,才發現不是瘜肉,也不是惡性大腸腺癌,而是一顆神經內分泌腫瘤。
肺,佔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二位
排名第二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佔了兩成的比例,比重相當高。一般肺部腫瘤、肺部癌症,主要代表的是肺腺癌、肺部鱗狀上皮癌、小細胞肺癌及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這四種。比較常見的肺腺癌、肺部鱗狀上皮癌,以及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又被稱為「非小細胞肺癌」,而小細胞肺癌跟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也被歸類在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中。 (編輯推薦:遠離肺腺癌!多吃3類天然食物遏止癌細胞生長)
一般被檢查出肺部有癌變,要判斷是否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就要從病理組織獲取答案,由此可見,神經內分泌腫瘤真的是包山包海。
先前提及肺部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產生的常見位置,如果神經內分泌腫瘤長在肺部,分別以「肺典型類癌」、「肺非典型類癌」、「小細胞肺癌」,以及「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這四者為主,至於要如何區分,主要根據每十倍顯微鏡下的細胞數指標來判定。
G1是在每十倍顯微鏡下,細胞數小於兩個(mitotic count < 2),G2是在每十倍顯微鏡下,細胞數介於二至十個之內(mitotic count < 2~10 ), G3是在每十倍顯微鏡下,細胞數大於十個(mitotic count >10),與腸胃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分辨方式稍有不同,且也不用Ki–67 這個指標來判斷等級。
賈伯斯也罹患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原來這樣難以發覺!下一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