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了這麼多軟體問題,但阿銘師認為硬體結構才是一個人體健康的根本。案例為一位五十歲男性,自述左腳背與內踝的濕疹已經看過無數醫師,中西藥該擦該吃的都試過卅多年了,依舊成效不彰。
【停/看/選擇】
記得阿銘師說過的,治療遇到瓶頸不要急病亂投醫,先「停」下來冷靜思考,再「看」一下現況重新觀察。目前這位先生所接受的治療,觀察起來是以化學性的、內科性質的為主,讓結果說話時,會發現繼續開藥有可能行不通,所以阿銘師選擇用物理性、外科性質的方式處理。
網狀立體結構錯亂,影響皮膚修復
就阿銘師對所學的理解,皮膚看起來是表皮、真皮一層層結締組織組成 ,不過其中是類似海綿一樣的結構,其中充斥著微血管等微細循環,負責交流修復因子與毒素代謝。如果結構錯亂,這個新陳代謝就被「卡住」了,舊傷與慢性皮膚炎就可能「數十年如一日」。 (編輯推薦:鬆筋膜不只能治痠痛!鼻塞變通暢、擤了20年的鼻涕也能治好)
改善局部循環,必須從改善整體做起
既然我們知道足背皮膚的結構與循環卡住,但要光從局部病灶圍刺(圍著局部病灶插一圈,某些時候希望引導氣過去修復)難以改善,便要從整體入手。
要知道一個問題會長時間存在,必然是整體從上到下的結構性問題(os:跟許多社會問題一樣)。足背皮膚的系統要改善,至少要一路整理到骨盆的系統。
【治療】阿銘師選擇不做局部,而整理「足弓到骨盆一整段筋膜結構」,兩次治療後卅餘年頑固濕疹改善70%以上。
【江湖一點訣】
- 所有的身體問題都與結構有關,雖然結構並不一定是主因。
- 凡事堅持到目標,而非堅持用老方法。如果老方法行不通,就停/看/選擇可能有效的方式。內科不行就換外科,硬體不行就換軟體。治療這麼多年很辛苦的。
- 外科不一定要手術,阿銘師自己定義的只要從結構治療出發就是偏外科的思維,阿銘師自己定義自己是中醫的外科醫師。
作者簡介:黃獻銘中醫師,《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鍼」是針字最原本的寫法,黃院長行醫最大的願望是希望透過「鍼」灸治療讓患者的身體「還」原到最原初的狀態。曾任明悅中醫診所院長、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醫師,醫師國考榜首,中醫西醫雙執照醫師。 FB:中西醫師黃獻銘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