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整理前,千萬不要先買收納箱
那麼,開始動手整理住家吧!大家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呢?當你一股腦兒地展開之前,就想先急著去平價商店購買收納盒,或者上購物網站搜尋收納小物。
而我在上整理課時,最常見到的情形是,大家會將收納籃及收納箱毫無間隙放好、排列整齊。但是,這些收納箱中的物品全都滿出來,就像炸開來一樣!當然我非常能夠理解,想要購買這些收納盒的心情……尤其在雜誌及收納部落格之中,見到美麗收納盒的圖片,以及「備齊收納盒讓家裡煥然一新!」等文宣,一定會令你相當心動。但實際進行整理課後,最後一天整理出來,最大量且無用的物品,就是這些多餘的收納盒。
當我們嚴選過家中的物品之後,就要沿著生活動線,來決定每一項物品的擺放地點。這時,在尚未確定要保留哪些物品之前所購入的收納盒,大部分都無法使用。
尤其,如果遇到這樣的狀況:「在櫃子裡多出來的這些空間,可以放單眼相機吧!……不會吧?這個收納盒根本裝不下單眼相機……?」,那真是令人遺憾。
依據收納物品的不同,所需要的收納盒也有所不同。而最重要的事情是,收納的物品必須要容易找到、方便拿出來、簡單整理。正因如此,請勿在整理前購買收納盒,而是要在整理好之後再購買收納盒,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即使是這樣,但是收納產品的誘惑還是令人難以抗拒,請大家千萬要特別注意。在上課的過程之中,學生們開始自動自發地整理住家,幾乎都會重複發生以下的溝通對話。
學員:「我還是想要購買收納家具,現在還要繼續忍耐嗎?」
我說:「哈哈哈,現在還不能買。請問你現在想買什麼樣的收納盒?」
學員:「因為衣櫃太深,想要買一些方便使用的架子放在裡面,還有放音響的櫃子。」 (編輯推薦:一堆東西捨不得丟?她靠4招成功讓衣櫃瞬間變超大!)
我說:「還是要先嚴選需要保留的物品,因為最後的結果會減少很多東西,不需要用到大量的收納盒。」
整理住家時必須要使用「收納產品」,這樣的想法只是迷信。而且有了「收納產品」,將來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這也是一種迷信。在本書中,會教導你運用家裡的「紙袋」與「空箱」來進行整理作業。首先要將所有物品分門別類放進「紙袋」與「空箱」中,而放置這些物品的「家」則要等到全部整理好之後才能決定。這樣的做法才能夠實現便利的收納方式。而且運用家裡的紙袋及空箱來整理物品,不需要額外花錢,相當經濟實惠
奇蹟整理術必備3大神器,讓你收納不費力
在實踐3日奇蹟整理術之前,事先要準備好3種工具—「紙袋」、「空箱」與「封箱膠帶」。
紙袋與空箱,只要拿家裡現有的就好。大小尺寸不同也沒關係,最好使用牢固一點的紙袋與空箱。購物時拿到的袋子與箱子、網購時寄來的紙箱等,請在整理家裡之前,千萬不要丟掉,全部都保留下來。 (編輯推薦:第一名收納教主:用3個袋子,人人都能創造奇蹟空間)
之所以會建議大家使用紙袋與空箱,是因為它們可以豎立起來放置,不會太占空間。但是如果家裡找不到這些工具,也可以使用超市的塑膠袋以及包裹布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能夠將所有物品都分類好,同類項的先堆在一起也無妨。
散落在家裡各處的「文具」、「化妝品」、「資料文件」、「衣服」、「書籍」等等,將同種類的物品集中在一起,再從其中挑出需要保留的東西,最後再放進紙袋、空箱或是空出來的收納盒裡!
如果身邊沒有紙袋及空箱,在開始進行「3日奇蹟整理術」之前,請事先準備好。可以到超市及日常雜貨店去一趟,常有回收的瓦楞紙箱供人使用。
經過篩選,確定要保留下來的東西之後,接下來,要使用封箱膠帶,將箱子裡所放置的物品種類,寫在封箱膠帶上,並標示其中的品項名稱。我自己最愛用容易撕、不論是貼上或剝下,都相當方便的紙膠帶;大家也可以,直接將內容物寫在箱子上,或是寫在紙上再用膠帶貼上去!
最近,市面上推出了多款的彩色時尚紙膠帶,在整理物品時,也可以運用一下,來轉換整理家務的心情。
標示完畢之後,就可以開始決定放置的場所=物品的地址,然後將紙袋及空箱直接放在那個空間「占位置」。或許,之後還會想到更適合的地方,所以先「暫時放置」。如果決定不需要再移動它,那麼「暫時放置」就會變成「真正放置」的地方了。
我的整理收納方法—首先,收拾好地板上放置的雜物,以及整理沒有歸位的物品,然後決定好所有東西的「地址」 物品的家 ,來完成收納作業。
如果家裡沒有任何亂放的物品,那麼,房子裡就不再「雜亂無章」,瞬間變得清爽舒適。但是,一定要謹慎選擇自己喜歡的擺飾品,在視線明顯、容易被看見的地方或是櫃子上。
或是將喜歡的畫作,裱上珍藏的畫框,抑或變換各種不同的抱枕套,請挑出幾件可愛的物品、美麗的擺設來裝飾溫暖居家環境吧!
家務整頓好之後,就能夠盡情享受這些樂趣。但這是在全部收拾完畢之後,才能夠享受到的樂趣。家裡整理歸位之後,許多事物都會看起來閃耀動人。
「我們家竟然有這麼大!」「做起家事來更方便了!」你能夠體會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新的感動。
那麼,現在開始,讓我們正式進入「3日奇蹟整理術」吧!
本文摘自《3日奇蹟整理術》/石阪京子(整理住家顧問)/蘋果屋出版社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