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會生濕,炒米卻是去濕茶
讓米不生濕有兩個辦法:一是吃糙米,二是把白米炒焦,後者是可以去濕的。
有朋友問我,說米會生濕,因為水稻長在水裡。身體有濕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吃米飯了?
這個問題有幾點特別值得回答。
長在水裡的東西就容易生濕嗎?
絕對不是!如果說長在水裡的東西就容易生濕,那荷葉、菖蒲情何以堪?它們都被中醫用來去濕。夏天吃東西沒胃口,或胃裡飽脹的時候,中醫會用荷葉、荷梗去濕開胃;因濕困而頭腦昏蒙不清之時,菖蒲就是好幫手。 (編輯推薦:長夏濕熱重養脾!中醫:黃色、甘味食物最能開胃健脾)
中醫的濕,簡單講,是身體沒能及時排出的廢物,排在第一的就是脂肪、蛋白質含量高的肉類,如豬肉,但豬並不是水生啊!
米生濕的道理為何?
應該這樣說,越精製的米越有生濕之嫌,因為經過加工之後,米中就只剩下碳水化合物了,它們可以很快被吸收分解為糖,在體內形成「血糖風暴」。這樣的米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用中醫的話講,就要生濕了。
因此,如果米會生濕的話,就要怪現在的米太過精製了。
如何讓米不生濕?
有兩個辦法:一是吃糙米,二是把白米炒焦,後者是可以去濕的。
糙米沒有經過加工,保存了全穀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吃進去後不僅分解成糖的時間要更長,而且分解出的糖也更少,不至於導致高血糖,也就不容易生濕了。
白米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炒焦之後就碳化成活性炭。我們知道,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很強,現在連洗面乳都含有這種成分,可幫助大家在洗臉的時候去除油膩髒汙。
變成活性炭的白米吃進去,從物理學上講,可以吸附腸道中多餘的水分;從中醫療效看,這就是去濕。因為脾虛對食物和水分的吸收都不俐落,而使它們殘留在腸胃道裡,就生濕了。然白米是入脾經的,本身就可以健脾,所以《黃帝內經》才把「五穀為養」放在所有食物排序的第一位。因其能健脾,加上炒焦後的吸附作用,一味焦米便有了健脾與去濕的雙重功效。 (編輯推薦:脾胃失調,嘴唇這色洩密!氣功2招健脾胃順氣血)
如何製作焦米?
焦米做法
將白米洗淨後晾乾,如果是免洗的可以直接炒,最好用鐵的不沾鍋,可以不放油,炒到白米變得焦黃就行了。
如果你現在正在腹瀉,而且大便是沒有臭味的水瀉,就可以炒得更焦一點,因為白米的碳化程度越高,吸附止瀉的效果越好。
用開水沖泡焦米,最好加點飴糖,因為飴糖就是由穀物發酵而成,有很好的健脾功能。這種焦米茶帶有穀類的香醇,那些胃腸怕冷,喝點水就胃不舒服,大便不成形,動不動就腹瀉而且是水瀉的,西醫多診斷為慢性胃炎、腸炎或者大腸激躁症的人最適合服用,它可以緩解脾虛寒濕的體質和狀態。 (編輯推薦:腹瀉拖久小心大腸炎!拉肚子吃什麼好得快?)
除了焦米,很多人習慣用薏米、紅豆去濕,可是很容易效果不好甚至變重!下一頁告訴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