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見希望,憂鬱症創新治療
創新、有效、安全及有尊嚴的身心健康照護
美國頂尖麻省總醫院(MGH)在憂鬱症創新治療上設有專責的臨床及研究中心(Depression Clinical Research Program)。該中心由哈佛大學教授David Mischoulon帶領,Mischoulon教授本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並具有針灸治療師資格。
他以天然物質的抗憂鬱研究與治療聞名,帶領團隊發展包括憂鬱症的新藥研究、創新心理治療(如:正念認知療法)、瑜伽及太極拳的臨床試驗、營養素補充和天然物質治療(如:Omega-3脂肪酸、聖約翰草、SAMe和L-甲基葉酸等),並發展創新科技療法(如低場磁刺激LFMS、經顱激光治療TLT和顱電療法刺激CES等)以及遠距精神科諮詢等改革性的精神醫療。
Mischoulon教授與筆者是多年的好友,雙方除了在精神醫學的創新改革上有相同的理念,研究領域上也多所交流合作。筆者近20年在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的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BI-Lab)帶領團隊以隨機臨床試驗的高標準進行憂鬱症療法相關研究,包括:Omega-3脂肪酸(魚油)、經顱磁波刺激術、中醫藥天然物質、針灸療法等整合型治療,其學術成就亦獲得國際重要獎項的肯定及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殊榮。 (編輯推薦:吃魚健腦、抗失智,研究:吃對還降一半憂鬱症機率!)
然而,受限於國內健保制度、衛生法規的限制、治療人才培訓不足及缺乏跨領域對話平台等因素,這些創新治療的研究成果目前只能小規模的在研究收案機構內進行,儘管成效良好卻未能跨步發展成爲更成熟的模式,實在可惜。
也因此筆者在2016年召集醫學研究領域的有志之士,成立「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會」,提供一個對話的平台推廣具有實證的大腦營養精神醫學及日常生活介入,如地中海飲食的日常實踐、正念及運動等。面對精神疾病,須要醫療與日常保健的配合,方能360度全面守護大腦與身心健康。 (編輯推薦:名醫劉博仁養生排毒4招:保持正念就能延壽,50歲仍有30的青春活力)
憂鬱症整合治療模式
當國家政策把有限的健保預算用在住院和急性藥物療法,自然無法照顧到心身病患整合性治療之需求;再加上「只相信藥物」的醫師與病友也不在少數,最後的結果是「藥物治療有效的繼續吃藥」,而「藥物治療沒效的」病急亂投醫,不僅助長打著宗教靈性旗幟抹黑醫學、販售沒有科學驗證療法的惡質促銷,同時也阻礙了真正具有實證的整合醫療前進的腳步。也因此台灣的身心病患即使有良好教育及經濟能力,還是無法獲得更安全、有效、創新及具有尊嚴的疾病照護。
面對21世紀頭號失能殺手的憂鬱症及現況的治療瓶頸,結合大腦醫學轉譯醫學研究成果落實到臨床運用的憂鬱症整合照護模式(integrative medicine)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力邀不同領域的醫療及健康站業照護人員共同推動結合藥物治療,整合心理、社會及生活型態介入 (營養、運動、光照等)的全面治療模式,從實證出發解謎複雜病因的身心疾病,發展創新醫療,提昇身心健康照護的療效與品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