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本身有高度近視,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當時雖然有出現飛蚊症,卻不太在意;直到有一天眼前突然整個變黑,讓他非常驚嚇,才就醫治療。只是第一次治療才剛復原,視網膜剝離又再次發生;而第二次手術完、還在後續復原期間,卻又發生了早發性的白內障。
由於手術後都需要一定的復原時間,陳鴻常需要以趴臥姿勢幫助眼睛復原,因此各項手術加起來,他總共趴了7、8個月的時間;即使恢復到現在,眼睛也只剩0.1的視力,兩眼視差巨大,也讓他需要多花力氣重新適應生活。
陳鴻於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自己有高度近視、出現飛蚊症卻從未檢查,加上每天躺著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都可能是傷害自己視力的原因。由於意識到視力的重要,陳鴻說現在家裡沒有裝電視,也會多看綠色植物,只是有時還是會用健康的眼睛偷看手機。
陳鴻也以自己的經歷提醒民眾,若有飛蚊症就應盡快諮詢眼科醫師,否則造成視網膜剝離、破損,「就是生命的黑洞」,即使手術補救,仍可能有白內障、視力模糊等問題。 (編輯推薦:視力1.0也可能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醫師教你1分鐘檢測)
除了陳鴻以外,東森氣象主播王淑麗近期也在FB發文表示,有一天睡醒感覺視力模糊,下班後趕緊做視力檢查,卻發現視網膜已破了兩個洞,醫生擔心發生視網膜剝離,也要他立即進行雷射手術。
而就在去年,資深主播陳雅琳也曾在採訪時感到視力模糊、甚至幾乎看不到,但他仍敬業地以單眼視力完成訪問,之後趕往醫院治療,被診斷出視網膜剝離,也被醫師要求立即進行手術。她提到,手術後還得躺平休養一段期間,這段過程讓她十分痛苦,直呼就像「滿清十大酷刑」,同時也感嘆,「人生第一次所有的事情嘎然而止。」
不只高度近視要注意!視網膜剝離6大高危險族群當心失明危機
還以為視網膜剝離是長輩或高度近視者的專利嗎?據國人病情統計,有一段視網膜剝離的發病高峰期在拼事業的年紀,而且患者不一定有高度近視。
視網膜剝離這個名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卻可能不太清楚視網膜的功能,以及剝離後的嚴重性。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後壁的感覺組織層,是眼球感受光影、色彩的組織,就像照相機的底片;大家平常說的視網膜是指「感覺層視網膜」,它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緊密相貼,這兩層組織大部份靠更外層的脈絡膜供給營養;如果感覺層視網膜與色素上皮層分離,就是所謂的視網膜剝離,此時感覺層視網膜會失去大部份的營養供應而發生機能退化。
有些人要特別注意視網膜的健康,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族群:
- 高度近視者(世衛2015年將高度近視的定義下修至近視500度)
- 擁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的人
- 眼睛受傷者
- 50歲以上的人
- 曾經接受過白內障手術的人
- 糖尿病患
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率在美國每年約萬分之一,而台灣近視人口眾多,發生率可能更高;而視網膜非常珍貴,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置換視網膜,因此視網膜剝離發生後若沒有即時治療,就有失明的風險。
沒有高度近視、50歲以下就不用擔心視網膜剝離?下一頁告訴你女性某年齡段也是盛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