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可能收益沒有上限,就該參加!
丹尼爾·白努利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家,高中對他的「白努利定律」肯定很熟習,甚至有些人是又愛又恨,但其實白努利在1738年地著作「風險度量的新理論的討論」寫下了對後世經濟理論著名討論的解決方法。
聖彼得堡悖論
突然有個三百萬對於社會新鮮人以及富翁的效用不一樣
簡單來說,聖彼得堡悖論是說如果你參與一項遊戲,如果這個遊戲在未來的期望受益沒有上限,我們就該參加。
理論原本是利用投擲硬幣來解釋:
「考慮一個遊戲,不斷地擲同一枚硬幣,直到得到正面為止,如果你擲了X次才最終得到正面,你將獲得2X-1元。
遊戲的報名費是100萬元,就我們平常來看,這個遊戲真的賺不了什麼錢,也就不會去參加。
不過,如果我們考慮到這個遊戲的期望收益是無窮大,我們就應該參加。」
這種遊戲的期望值是無窮大,期望值無窮大代表未來可能賺到的錢可能超乎想像,為什麼沒有人參與?
邊際效用遞減
白努利提出一個理論解決了這個悖論,他認為:「 錢不是愈多就越滿足,然而隨着財富的增加,滿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斷下降。」
這概念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邊際效用遞減」。
財富從無到有,和從有很多到有更多,效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財富越是增加,增加部分所能創造的影響就越來越小。
同樣是對於一個社會新鮮人以及身家上千億一個富翁,突然有一筆三百萬台幣可能會改變新鮮人的一生,但是這筆錢根本入不了富翁的眼。
另一方面,回想看看國小吃個麥當勞,可以開心好幾天,但到大學時期得吃頓牛排就可以開心好幾天,出了社會滿足同樣感受度的標準又更高了。
這也顯現出第一桶金的重要程度,搶下第一桶金與已經準備攻下第一百桶金的感受度、效用是不一樣的。
從零賺到一千萬,跟從一百億賺到一千萬,感受度、滿足度、愉悅程度是不一樣的。
白努利認為隨著財富增加,我們能從中得到的價值會漸漸地減少,最後衍伸出風險規避的心理。
相對於投資債券市場,投資股票市場的報酬可能沒有上限,但多數人不願意承擔股票下跌的風險,進而不願意投資股票。
這麼說並非鼓勵全部投資股票,而是我們取得風險以及期望報酬之間的平衡,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對於還沒有開始投資的人來說,從零開始存錢的難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高的許多,因為這時候存錢幾乎沒什麼加速方法,很多人在這裡一開始就陷入的誤區,錯誤地以為小錢變大錢要靠投資。
記得這句話:「投資最正確的姿態,是躺著。」下一頁進一步告訴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