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大致上可分為急性痛風發作與慢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發作主要症狀有:
- 患處有紅腫、熱的症狀。
- 突然間發生,痛到患者必須跛腳或跳著行走,甚至躺在床上都痛苦難耐。
不過症狀只會維持數天到1、2週,緩解後就像沒事一樣,當患者因為疲勞、脫水、受傷、壓力上升、生病、喝酒、熬夜、暴飲暴食、劇烈減肥等,造成血液中尿酸含量劇烈起伏,發炎症狀就很容易立刻發作。一般的西醫治療方法是給病人服用消炎止痛藥及秋水仙素可有效緩解。
由於痛風性關節炎不痛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其它症狀,所以有很多患者在疼痛消解後便輕忽大意,其實痛風性關節炎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若未妥善控制尿酸,恐帶來致命問題,即使高尿酸血症沒有臨床症狀,也會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而導致併發症。 (編輯推薦:痛風:心絞痛風險2倍!高尿酸飲食7個迷思一次破解)
針對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一定要從根本的控制尿酸值做起。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痛風患者,疼痛是標,尿酸高是本,中醫重視整體機能平衡,採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可分為疼痛發作的急性期治療,及平時的緩解期調養:
急性發作期臨床上以濕熱蘊結型、痰瘀痹阻型較為常見,臨床表現除了患處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外,可能伴隨口乾喜飲、煩躁、小便偏黃、大便偏硬、舌色偏紅、舌苔黃膩等症狀,較常選用清熱解毒、化濁利濕、通絡止痛的中藥進行治療,常用方劑如:上中下通用痛風丸、當歸拈痛湯、宣痺湯、四妙散等。常用中藥如:萆薢、土茯苓、虎杖、薏苡仁、川牛膝、黃柏、蒼朮、車前子、澤瀉、大黃、桃仁等藥材,但少數也有屬於寒濕痹阻型的患者。
臨床表現除了關節疼痛之外,可能伴隨怕冷、怕風、大便不成形、舌色淡暗、舌苔白膩等症狀,這時就會選用散寒除濕、溫經止痛的藥材,譬如炮附子、桂枝、蒼朮、羌活、川芎、白芥子等藥材來搭配使用。
急性發作期是不會針對患處進行強力揉按,因為會導致局部關節腫脹疼痛加劇,此時,仍須根據病患的體質進行穴位針灸或者中藥外敷、外洗治療。
首先穴位的選擇方面,一般會結合前述痛風的病理機轉以及經絡循行部位進行選穴治療,譬如行走於大拇趾內側以及下肢內側的足太陰脾經,與若干痛風下肢好發部位有關,其上的公孫、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為治療痛風時常會選取的穴位;此外,結合痛風的中醫病理機轉,像是腎經的太溪、肝經的太衝、胃經上的足三里和豐隆都是臨床治療痛風時常用的搭配穴位。
痛風患者如何食療保養?下一頁看中醫師推薦哪兩道保健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