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中提到,歐洲、美國前1%的有錢人,也就是淨資產超過2,00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7億元)的頂級富豪,他們的房地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大約是多少呢?平均是10%左右。
其餘90%的財產呢?多數是股票和公司持分。例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都是靠著經營事業、公司創造盈餘,所持有的股票市值隨著時間增加,才累積出龐大的財富。反觀多數的中產階級呢?恐怕是90%的財產都集中在一間房子上。
資產增值超過房價漲幅,就不用擔心購買力下降
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10年、20年之後,房子也會增值,晚10年買房,不就愈買愈貴嗎?」沒錯,先不論薪水是否有可能增長,如果你只是把頭期款放在抽屜裡,或是存進銀行,不管晚幾年買房,對你的購買力都不會有幫助。
不過,把錢拿去「存指數」就不一樣了。房價跟指數都有可能會愈墊愈高,但是,如果10年後房價增值50%,你投資於指數的資產卻增值80%呢?當你的資產增加的速度超過房價上漲的速度,對你的購買力而言,房價根本不算上漲,還算是相對跌價呢!只要錢夠多,沒有買不到的房子。
當然,很多人選擇咬著牙買房的理由,常常是迫於現實,例如:屋子漏水可是房東不願處理;屋主收回房子,因此被迫搬家;甚至是為了結婚,而被長輩要求買房等。然而,只要你還有選擇的自由,請別忘了,買房不是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方法,請務必把「暫時租房,把頭期款養得更大再買房」,列入考慮的選項之一。
本文獲得《Smart智富》授權刊載, 原文網址。
本文摘自《高效率理財術 教你存滿1000》/余家榮(效率理財王)/Smart智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