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蜂窩性組織炎的病名可不是一般江湖郎中隨口落下的,除了國術館,郭小姐當然跑遍各大醫院骨科、感染科、風濕免疫科,因為跟月經有關,向婦產科也順便拿了些調經藥……不過所有醫師一眼瞥見哪紅腫如豬蹄的腳踝,大多職業反射地脫口而出「蜂窩性組織炎了,要用抗生素……」 包括初見時的我也是如此直覺。
奇怪的是,血液常規檢查與培養屢屢沒有甚麼明顯發現,她形容抗生素快殺光她身上所有益生菌了,但腳踝依然如三月的桃花,胭紅且燦爛。
不能流通的筋膜……
我觀察她正發紅的腳踝,搖動一下整條腿,晃動一下骨盆,發現不只腳踝,一路到腰上的可動性都很差,足弓、脛腓骨、髂骨錯縫,筋膜間的流動性非常差,幾近鎖死了。
發炎是為了促成____?
為什麼人會產生「發炎反應」呢?課本告訴我們是因為感染了,必須啟動免疫反應去除掉病原體,而發炎造成的紅腫是為了「增加患部的血流量」,讓白血球與巨噬細胞大軍能蜂擁而至。
但從 結構治療的角度來說,發炎還產生了另一個面相:「增加組織間的流動性」。理想的身體,從宏觀的解剖構造到微細的循環都需要良好的流通性,太緊則血液養分進不來,毒素出不去,太鬆則血壓太低。當人體卡住,我們會藉由動作、呼吸、睡眠週期的筋膜還原(詳# 睡還系列)改善之,但如果一直卡住,身體便有啟動免疫反應的需要。
發炎反應所增加的血流,短暫促進了糾結錯亂的筋膜結構間的流動性,而湧入的血流加諸在原本的筋膜張力上,增加拉扯而更加疼痛。但這種種的一切,是為了避免流通性低下所造成的進一步傷害,是身體在自救的過程。
發炎的過程難不難受?醫師說:這過程不全然是病痛對我們的折磨,而是戴著殘酷面具的「愛」…下一頁看更詳細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