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老服務老老 體諒互信溫馨過日
換句話說,這種初老服務老老的互動,不只支持老老的生活,對初老也很有幫助。至於對年輕或中年等尚能四處跑的人來說,未必會那麼需要這種共食交流的社會互動。
蘇西展示了她的服務表格,表格上一排又一排的紀錄,包括什麼時候到誰家服務、哪個單位媒合的、什麼時間由被服務者預約的、做了什麼工作、用多少時間。表格顯示,蘇西自二○一五年開始投入,每次一小時或數小時不等,至二○一八年累積服務近四百個小時。蘇西說,她並不會計較時間,因為這工作能和羅絲每週碰面很有趣,但另一方面,蘇西也的確覺得累積小時數,可以讓自己對未來感覺更安心。
從過去數十年的經驗來看,時間銀行制度是一種嘗試,在幫瑞士民眾找尋一種比制式照顧更溫暖的服務。這種生活服務與醫療專業照顧有別,雖不能取代醫療照顧,但至少讓孤獨長者有機會得到溫暖,這與志工偶爾來拜訪一下相較,生活性互動不但增加,且可長期而穩定。
以蘇西和羅絲互動而言,蘇西七十二歲,但仍能從九十四歲的羅絲身上學到很多人生的故事和早年的歷史,且聽羅絲講話也較有共鳴,包括膝蓋痛、孤獨和思念親人,以及對社會政策的興趣等。所以蘇西聽羅絲講話,怎麼打逗號句號,都讓羅絲容易有被了解的感覺。羅絲雖然知道蘇西住樓上,平日卻不會去麻煩蘇西,但是因為時間銀行制度產生的友誼互動,讓羅絲更有安全感。
蘇西的弟弟克利斯提也補充說,有些瑞士人老了會跑去泰國住。為什麼要遠離家鄉?因為去泰國,生活物價便宜,經濟壓力降低,不用煩惱未來,而且有相同想法的鄉親與德國人愈來愈多,較不會有流落異鄉的感覺,且氣候溫暖。
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瑞士的居家照顧和機構照顧很專業,完全照規矩來,技術專業、流程專業,但未必有互動溫暖,遠走泰國也許遇見的照顧者沒有那麼專業、先進,至少有被對待的溫暖,這是衰弱長輩極其在乎的感受,這種友善互動,會很直接地影響到長者想不想活下去,和決定為了什麼活下去。
實地觀察羅絲與蘇西的故事可以發現,體諒、互信是時間銀行成功的要件,且鼓舞人心的是,銀髮助人者也因為提供服務而得到很大幫助,確實是一個延緩失能的雙贏制度。這和他國不分年齡的模式,更能顯現出瑞士模式的意義。
本文摘自《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臺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周傳久(現任公視銀髮節目製作人)/巨流圖書公司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