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裝水放車上,太高溫會「溶出塑化劑」?食藥署公布實驗結果!
什麼是塑化劑?塑化劑是製造塑膠容器器具時所添加的物質;因此,在食品製造過程如使用到塑膠類之器具、管路及包材等,多少會導致最終食品含有少量之塑化劑。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藥物食品安全週報,食藥署進行包裝飲用水高溫儲藏的溶出試驗時, 取常見的PET材質包裝水,在50~60℃的環境下連續儲藏7天。儲藏期間包裝明顯變形,但塑化劑DEHP(di-(2-ethylhexyl)phthalate)的溶出結果都是未檢出。
不過,所謂的「未檢出」並不代表「零檢出」,只代表塑化劑十分微量到可以不計、或說趨近於零;況且,塑化劑的危害在身體中是長久累積,一點一點微量的毒素,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傷害。食安週報也表示,雖然民眾不必太擔憂,但包裝水還是建議儲藏在乾燥陰涼,避免太陽直曬及暴露於高溫的環境更安全。
塑膠微粒的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塑化劑疑慮,飲用包裝水,恐怕還要在意塑膠微粒的問題,兩者是不同的東西,可別混為一談。簡單地說,塑化劑是製造塑膠的原料之一,塑膠微粒則是塑膠成品降解而成的微小塑膠塊體。
當塑膠產品降解為微小顆粒時,統稱為塑膠微粒,它的影響近年來也深受注目。今年美國《時代雜誌》, 一篇刊登於《化學先鋒》(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塑膠微粒的研究指出,研究中所採用的11種美國和世界各地最知名、常見的瓶裝水品牌,竟發現平均起來,每一公升的瓶裝水含有約325顆塑膠微粒。
英國《衛報》曾報導, 《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估計一般成人一年最少吞下5萬顆塑膠微粒;如果平時喝水選擇喝「瓶裝水」,瓶裝水竟比自來水中的塑膠微粒多出22倍,若天天都只喝瓶裝水,一年甚至不知不覺把13萬顆塑膠微粒通通吃下肚!
世界衛生組織(WHO)過去一年研究塑膠微粒對自來水和瓶裝水的具體影響進行研究。21日發表報告說,飲用水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對人體傷害風險並不高;不過世衛WASH部門主管Bruce Gordon承認,這項研究資料很「薄弱」,須要更多研究證實,同時呼籲應設法減少塑膠汙染。
除了塑膠微粒有疑慮,醫師也警告:做了這件事可能讓細菌大爆量!繼續看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