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出處:唐代《千金方》
- 使用歷史:1300年
- 主要成分:五味子、人參、麥冬
- 整體藥性:溫
- 功能主治:益氣,養陰生津。用於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 典型徵象:大汗淋漓後,上氣不接下氣
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對這個藥有論述:「脈為血之道,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以補氣而使血道充盈,脈氣以複,故名生脈飲。」一看這個注釋就知道,這是個補氣藥,而中醫說的「脈」不是西醫說的靜脈,至少不僅僅是靜脈,而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氣血巡行之道。這條道不是僅靠血液就能充盈,一定還要有氣,也就是說,這個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過靜脈注射補足體液就可以,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親幾年前因為腦血栓住院,送到醫院時血壓很低,血壓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醫院馬上就開始靜脈注射,為了使靜脈充盈,恢復血壓。發病時,他的面容一下子顯得很瘦,好像臉上的皮膚都貼在肌肉上,耳朵邊的折皺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虛弱,沒力氣。
我們去的是中醫醫院,主治醫生是中醫,她一看情況馬上給開了「生脈注射液」,就是「生脈飲」的靜脈輸液劑型。結果這個藥打進去沒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臉上的皮膚好像都充盈了起來,顯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體會到了孫思邈所謂的脈「得氣則充」的意思。中醫「生脈」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功能,特別是心肺功能,使脈氣恢復,而不只是使靜脈機械性地被液體充滿。
出大汗會「傷心」
我見過一個因為出汗把身體出虛了的病人。那是位退休教師,她退休在家的那年夏天很熱,她很會出汗,那年夏天出得尤其多。結果一過夏天就覺得疲勞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虛了,但怎麼著都抑制不住汗,一開始是因為熱,到後來都立秋了,汗還是止不住。於是她去看了中醫,得到的結論可以給大家做個借鏡,醫生說她是「出汗把心氣耗虛了」。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醫對汗的珍惜,也顯示大汗會「傷心」。前面這個退休教師之所以喘,並不是肺的問題,而是心功能受傷,是「心肺氣虛」。心和肺同時負責氧氣的運輸,但心是肺的能量來源,是動力。
出汗是一種脫水,脫水的後果之所以嚴重,是因為失去的水會帶走血液裡的電解質,影響電解質平衡,從而直接影響血液的品質。我們身體的神經、肌肉之所以能正常運動,就是因為血液裡的電解質,一旦大量出汗,電解質紊亂,首當其衝的是神經,肌肉會不聽使喚,這時候出現的症狀就是中醫說的氣虛。
大量出汗後不要馬上喝過量白開水!趕快「補回出汗損失的氣,否則人會就此虛下去」下一頁看該怎麼做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