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年邁的父母,保持「厚養慎葬」的精神
身為法醫,最艱難的時刻是驗到自己熟識的親人、朋友。「做了法醫,才發現自己的親朋好友真的很多。」楊敏昇開玩笑說。他曾在解剖台上驗過自己的學生、表哥,甚至幾年前爸爸過世時他也在相驗室。
看著學弟為遭受車禍意外的爸爸「開腸剖肚」,楊敏昇表情鎮靜,心中卻百感交集。做筆錄時,他忍不住放聲痛哭。即使是專業人員,在那一刻也只是個平凡而悲傷的家屬。
失去了爸爸,楊敏昇花更多時間陪伴81歲、輕度失智的媽媽。他工作繁忙,最高紀錄曾在法醫工作外,同時在3、4間大學兼課。現在他晚上絕不排課,每天回家陪媽媽吃晚餐。儘管母子之間的話題幾乎日日重複,他仍欣慰自己還有時間和媽媽相處。「如果我不回家吃飯,媽媽還會問我是不是不愛她了。」
他主張,對待父母應該要「厚養慎葬」。厚養的不是金錢,而是陪伴老人家的時間和心意。不用百依百順,但要趁父母在世時盡量對他們好。「有緣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不是過一天算一天,而是過一天賺一天!」楊敏昇說。
「慎葬」不是舉辦浮誇的葬禮或花大錢買墓地,而是給予家人足夠的時間和死者好好地道別。近年來台灣有股簡葬的風氣,主張「人過世後什麼都不需要」。對此,楊敏昇有不同的看法。「失戀都要6個月才能淡忘,何況親人的死亡?」透過參與儀式、走訪實體的墓地,家人可以沉澱悲傷的心情,逐漸回歸日常。
他舉例,朋友夫妻的小女兒因為醫療疏失過世。爸爸認為女兒未來無人參拜,骨灰直接撒在樹林即可。但太太堅持反對,夫妻就此產生心結。楊敏昇勸他們將骨灰罐先放在公墓納骨塔,真的要撒葬也不急於一時。想起女兒,隨時可以去祭拜。這對夫妻後來和好,一家人常帶兒子去看妹妹,將悲傷轉為凝聚家族的力量。
楊敏昇強調,辦喪禮不需要花大錢,只要在能力範圍內做到圓滿即可。以佛教喪禮為例,請師傅誦經或放錄音帶都可以。摺紙蓮花、燒金紙,都是分散注意力、減輕悲傷的方法。過度追求簡單,有時反而有違人情。「中國喪假只有3天,你還來不及失落,遺體就火化了。」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悲傷,也是復原的必經之路。
「遺體修復不只把軀體恢復原狀,更是修補家屬破碎的心情,讓他們能放手與摯愛告別。」看過這麼多死亡,悟出哪些活著的道理?請繼續看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