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首重緩解症狀,新一代抗組織胺、新型針劑成為新助力
像凱莉這樣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止癢」是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抗組織胺是常用來緩解症狀的第一線藥物。抗組織胺有第一、二代之分,第一代抗組織胺容易出現疲倦、嗜睡、暈眩等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還會影響學習與認知能力。雖然可幫助癢到睡不著的患者較易入眠,但副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反應也並不相同,有些人甚至到了隔天還昏昏欲睡。卓玉麗皮膚專科診所卓玉麗醫師提醒,上班族因應工作需要,或者是學生有上課、讀書、考試的需求,以及經常長時間駕駛的運輸業者、需要高度專注力操作機械的工作型態,都建議可以選擇不會增加副作用的第二代抗組織胺來進行治療。
此外,在藥物的選擇上,如果患者擔憂健保給付的抗組織胺會有嗜睡以及長期服用傷肝腎的副作用,建議可與醫師討論較少副作用的新型自費第二代抗組織胺。不僅可以迅速緩解症狀,藥效長達二十四小時,不會增加嗜睡等副作用,對於同時患有其他疾病例如青光眼、肝腎疾病患者或銀髮族也同樣適用,也不會與其他藥物交互影響,讓慢性蕁麻疹患者可以有效治療改善症狀又兼顧生活品質。
如果使用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後,症狀經過四到六週仍持續出現,經醫師評估後可搭配皮下注射生物製劑的方式治療。承智皮膚科診所蘇承偉醫師指出,治療慢性蕁麻疹有「擦(藥膏)」、「吃(抗組織胺)」、「注(針劑)」等不同的治療方式,使用時機與藥品的機轉各有不同,「擦」主要用於膨疹發作時,局部塗抹藥膏幫助緩解;「吃」是透過平時服用抗組織胺,阻斷組織胺在體內造成過敏反應的機轉,等於是調整體質、降低過敏反應;「注」則是注射生物製劑,當患者服藥症狀仍然無法消退時,進一步從上游阻斷組織胺的釋放。經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透過注射生物製劑可降低七成患者的癢感:將近一半的患者甚至可達到無癢感、無膨疹的狀態,效果幾乎是口服藥物的一倍。
蘇承偉醫師進一步指出,這類針劑需要自費且價格比較昂貴,患者經常以為打一針就能夠一勞永逸,其實針劑的作用在於降低過敏機轉,調整體質反應,因此注射後可讓服用的藥物效果更佳,屬於安全性高的輔助用藥,還是需要依照醫師指示乖乖吃藥、定期回診才能達到較佳的效果,因此在患者以擦、吃等各種治療方式都沒效時,注射針劑會是醫師提出的治療選項之一,其他選項還可能包括同樣需要自費的免疫調節劑,缺點是副作用較大,而且長期使用累積的花費可能也相差無幾。
夏季潮濕悶熱易誘發蕁麻疹,當心愈去抓、紅腫搔癢愈嚴重
蘇承偉醫師指出,蕁痲疹的患者本身就容易引發免疫反應,夏天又是各種過敏原、刺激因素一次到位的季節,高溫濕熱的氣候、紫外線、蚊蟲叮咬,甚至是感染性疾病如細菌、黴菌、病毒等,患者產生過敏症狀發癢惡化的情況會遽增。
目前醫學研究認為,造成蕁麻疹症狀的元兇為皮膚內的肥大細胞,肥大細胞釋放的物質之一「組織胺」令皮膚發癢,如果這時又忍不住癢而用手去抓,抓癢處又會釋放出更多的組織胺等物質,讓皮膚出現更加嚴重的搔癢紅腫症狀。
慢性蕁麻疹好發於女性,起膨疹、有癢感是特徵
卓玉麗醫師指出,台灣有超過1/4人口在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其中又有0.5-1%的患者會由急性蕁麻疹轉為發作後超過6個月仍未痊癒的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好發於女性,尤其是家庭事業兩頭燒、心理壓力大的女性,可能有特定原因誘發蕁麻疹,但也有較難找出明確的病因就自然發作的蕁麻疹,因此無法事先預防。
蕁麻疹的主要症狀有三個:
1.起膨疹:身體各處皮膚膨起,出現在自己不易看見的部位就容易被忽略,膨疹的數量依照嚴重程度不同。
2.有癢感:起膨疹的部位有時會發癢,而蕁麻疹和體內荷爾蒙調控有關,在身體調節能力差的時候特別容易發作,例如午後或夜半時分,因而可能影響睡眠。
3.血管性水腫:皮膚跟血管腫脹,也可能會出現在眼睛、嘴唇、舌頭、呼吸道、腸胃道,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呼吸,屬急性症狀需要急診治療。
調適壓力、定期回診、按時用藥,3招讓你早一步擺脫蕁麻疹
由於慢性蕁麻疹通常與壓力較有關係,建議患者可以改變平時生活的節奏,並且聽從醫囑進行治療並切記規律服藥,如此既可以改善疾病,又比較沒有副作用。至於生活習慣方面,因為目前慢性蕁麻疹幾乎還沒辦法預防,卓玉麗醫師建議患者可以平時多多自我觀察記錄,如果可以歸納出特定的過敏原或是刺激物,例如壓力、刺激性食物、海鮮、灰塵髒污等,就盡量遠離。
卓玉麗醫師也特別叮嚀,由於慢性蕁麻疹的病況經常是時好時壞,很多人吃了藥、症狀改善就擅自停藥,等到蕁麻疹再度發作才又急忙吃藥,這種「追在蕁麻疹後面跑」的做法是不對的,反而可能使復原之路更加漫長。確診慢性蕁麻疹之後,要定期觀察症狀與就診治療以免反覆發作,保持「長期治療」的態度定期回診、按時用藥,勿自行停藥、換藥或尋求偏方。透過醫師的專業治療,讓病情獲得穩定控制,自然能擺脫蕁麻疹的困擾!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