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識還算清楚,依稀知道有幾位醫師從身旁走過,但我不想引起騷動,畢竟這裡還有一些病人家屬在走廊穿梭,而且我自己身上還穿著白長袍。所以,我只能選擇將身體右側靠在牆上,維持左腳單腳站立。
我嘗試著以右腳踩地面,但卻一直感覺不到踏在地面上的反作用力。那是在兒童醫院的三樓,接近急診第三觀察室外的長廊。只差急診觀察室幾步之遙,但我的腳卻到不了。
總醫師趕來協助時,我的身體右傾靠在三樓走廊牆邊,左手仍握著手機。一時之間,他也不知從何下手協助。我請他當我右邊身體的支撐,右手臂繞著他的頸項、架在他肩上,自己則用左腳小跳式的移到電梯前。運氣好,電梯距離還不到五公尺。總醫師不時觀望我的神色,也問問我覺得怎麼樣。那根針還留在頭上,我的頭皮不麻了,但腦子發脹的感覺還在,頭重右腳輕。
電梯門一打開便是急診走廊,總醫師攙扶著我,邊走邊跳到最近的一張推床讓我躺下。當時我只覺得好疲倦、好想睡。適逢醫院的管理部高專經過,看著兩位穿白袍的醫師一人躺一人站,靠過來了解一下情況。我還勉力笑說,應該是中風了。高專詫異的說,「怎麼會?!」他沉思了一會兒,就說還有事要去忙。
我穿著白袍,躺在推床上做檢傷,眼睛裡映著急診室裡穿梭的醫護人員及往來民眾的身影。周遭環境吵雜,但我卻感覺像是在看默片電影或是縮時影片,人們看著我,我看著人們,恍若身處兩個平行時空。
只是吃對食物,並不代表養生—遠離腦中風的中醫飲食作息之道
人們長時間處在代謝症候群(三高)的狀態中,腦中風的發生年齡已有年輕化的趨勢。
以往年輕型腦中風患者都有可察查的潛在危險因子,近年來卻很難下定論,歸根究柢就是飲食失調、作息紊亂與生活壓力等生理上失衡,再加上缺乏運動,疾病自然提早上身。
也許你會狐疑,農業科技或運輸食材不就是為了解決某些地區食物來源不夠的問題嗎?這就問對了,在人類過度開發地球資源的情況下,最終要爭奪的就是糧食。如果你已了解飲食有節的積極意義,另一個飲食有節的重要意義就是,從現在開始就別老是強調「吃到飽」,為了你自己脾胃納穀的功能健全,也為了珍惜地球資源。
仔細思考人是否需要一日三餐?其實根據「飲食有節」之道,小嬰兒一天需要被餵奶五至六次,成年人一天吃二至四餐,臥床者管罐飲食一天需要五至六餐,人體會根據不同的年齡及生理狀況,調整身體所需的攝食內容。關鍵在於總卡洛里數(熱量)的攝取,其次是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脂肪、醣及電解質等各項營養素的均衡。
吃得健康絕非在於吃了多少健康食品!下一頁醫師點出:這觀念錯了反而是「趨凶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