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買菜裝備
大約二至三天我會上傳統市場一次,比較忙碌的時候,也許一周才上市場一次,心裡先做好這次要購買的採購清單,就能預先做好動線規畫,也才能知道自己要攜帶哪一些包材。
▆ 胚布棉布袋、網袋
胚布棉布袋非常適合台灣傳統市場採購,我都稱他為萬用的棉布袋。通常準備二到四種不同的尺寸大小就可以應付市場裡所有的水果與雜糧蔬菜的無塑採買。胚布袋也可以用來盛裝作為早點和點心的饅頭。蔬菜買回家以後,可以直接在棉布袋上噴一點水,放入冰箱儲存。水果則可以用網袋裝。
▆ 保鮮盒 & 雞蛋盒
購買少量肉類或者是海鮮的時候使用玻璃保鮮盒,我還曾經帶鍋子去市場買整隻雞。雞蛋我現在都會儘量購買牧場生產的雞蛋,也在家裡自己養雞,每天撿拾雞蛋。家裡冰箱的蛋盒通常是可以取出的,可直接拿雞蛋盒去傳統商店購買雞蛋,或是用棉布袋小心盛裝,我也看過人家用月餅紙盒自己加工做成雞蛋盒,再再都是巧思。
▆ 乾貨罐
至於儲藏櫃裡的傳統風土乾貨,我會直接將家裡空下的容器帶到市場,直接買剛好裝滿的份量。比方:到雜貨店買蝦米、堅果、雜糧的時候,先把罐子交給雜貨店的老闆秤重扣重,再請他們把罐子裝滿,回到家中可以直接放進冰箱,省下處理塑膠袋以及換裝罐子的麻煩,還可以節省丟垃圾的時間。或是也可以把乾貨或是五穀雜糧類使用胚布袋裝,回家再換回玻璃瓶,能減少採買過程中的負重。
▆ 大購物袋或大籐籃、不銹鋼鍋
魚類、海鮮以及肉類的購買比較麻煩,卻也不是不能克服,因為住在交通較為不便的山上,我常常需要一次購買稍微多一些的肉類來儲放。我會思考一下當天要購回的份量,如果購買不多,用萬能的大胚布棉布袋裝也可以,購回後再把棉布袋清洗過。需要採購的食材種類和數量較多時,編織籃、籐籃和不鏽鋼盆也是我經常使用的裝備,購買後回來用清水和小蘇打粉清洗過、晾乾就能維持乾淨。如果怕魚和海鮮無法維持完整或損傷袋子,可用不銹鋼便當盒、不銹鋼鍋或是便當保冷袋先裝好,再放入大購物袋或購物車中。
▆ 購物車
一開始我也曾經非常笨拙, 帶著許多沉重的裝備上市場,即使是開車採買,也很難避免在市場中負荷食材沉重帶來的不便。後來,我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有輪子的買菜車,一個適當大小輪子的購物車,對於每週一次的採買者來說是必要的,用它來取代肩背式的大購物袋,在傳統市場採購是很實際的作法
我上傳統菜市場的尋常採買動線
- 到熟識的雜貨店或肉攤預約豬肉,將不鏽鋼盆交給老闆盛裝,晚點回來拿。我最常購買的是五花肉和豬頭、豬油。
- 到熟識的雞肉商家,也先把不鏽鋼盆交給老闆,讓老闆有時間充分處理我要買的雞,通常是半隻雞去骨,半隻剁塊,全部裝在同一個容器裡,回家後再分裝到玻璃保鮮盒裡,放進冰箱冷藏或冷凍。
- 五穀雜糧店乾貨店購買適量的米與雜糧、雞蛋。
- 用保鮮盒買豆腐、麵腸、豆干等半成品。
- 選購青菜和水果,分類裝入胚布棉布袋或網袋中。
- 回到雞肉攤取回處理好的雞肉。
- 到雜貨店或肉舖取回較沉重的豬肉。
- 一般來說,我較少在傳統市場購買海鮮,有必要時我會準備大小合適的保鮮盒或不銹鋼便當盒裝魚、蝦與蚵仔、蚌殼類,但是海鮮通常都是活體,容器最好是留有空氣,避免完全密閉,也因為不能保冰, 所以我通常最後一站才會來到海鮮攤前。
這是經驗累積後最省力的動線,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市場中找到類似的模式,節省體力與時間。
▆ 只在傳統市場選購海鮮與肉類
海鮮與肉類的購買經常讓剛開始加入不塑行列的人感到頭痛傷神,這點在台灣不算困難,傳統市場是最好的不塑場域。肉類與魚鮮我一定在傳統市場購買,通常我會預備好幾個鍋子,相同肉類放一鍋,回家再按照自己需要分裝,經常在從攤販手中接過鍋子時,看到身邊有人和老闆多要許多塑膠袋,便覺得自己的努力不足夠,要再加把勁。
對許多料理新手來說,傳統市場最大的挑戰是對於食材的新鮮程度及肉類部位辨認困難,這些都不是困難解決的問題,超市的標示或許可以協助我們輕鬆買到合宜的部位,向傳統肉攤買肉也可以直接請教老闆,不用害怕陌生食材,問老闆,每個老闆教你一道料理,不出一個月就是所向無敵的家庭私廚。
買魚也是同樣的道理,攤上的陌生魚類,老闆除了告訴你魚的名字以外,一定也知道如何料理最美味,問他們就是了,多問幾次,私房食譜中肯定多幾道海味。
一直以來,跟販賣食材的人們請教料理是我增進廚藝的方式之一,通常他們都很清楚自己的商品與運用,這點是上超市沒有的福利,也是我上傳統市場的重要理由之一。
零廢棄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生活中完全不產出生任何的垃圾,在消費時避免直接和間接的垃圾,因此,減塑初期每一次採買回來,我都會仔細檢視有沒有帶回看不見的垃圾。是否有隱形包裝在難以覺察的情況下偷渡進了家門,市場上的包裝文化愈來愈表相化,帶回大包的東西,內容物往往只有一點點,比方:洋芋片。
本文摘自《不塑過日子:家裡零垃圾的極簡生活練習》/涂月華/幸福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