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症狀:早期幾乎沒有症狀,4種人需要照大腸鏡
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所以要早期發現只有一種方式,就是做大腸鏡。
假如患者有健康概念,超過40或50歲之後知道要安排健康檢查,過程中有接受大腸鏡檢查,或者先做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糞便帶有潛血再去做大腸鏡,幾乎都能在這時候發現早期大腸癌。相對地,假如你有不明原因貧血、慢性腹痛、排便習慣改變、長期慢性的腹瀉或便祕、體重下降等症狀,這時再去做大腸鏡,通常發現的大腸癌都是偏晚期的了。
一般而言,以下4種人比較需要做大腸鏡:
- 平常有慢性便祕或腹瀉,或是體重有不明原因下降,有抽菸習慣,喜歡吃大量紅肉、纖維質不夠,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患者。
- 根據台灣的流行病學,50歲以上是大腸癌風險比較高的族群,所以一般建議50歲以上要做一次大腸鏡。
- 假如一等親(父母親)就有大腸瘜肉、甚至有大腸癌患者,就必須提早做大腸鏡,我會建議從父母親罹患癌症或瘜肉的年齡,再往前推10年,就是該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
- 長年患有慢性腸道發炎疾病,也會提升罹癌機率,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罹患時間超過8年或10年以上,也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3種結果檢查,決定後續的追蹤頻率
一般來說,50歲以上要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視檢查結果決定追蹤頻率:
- 檢查結果是「完全沒有瘜肉」:根據美國預防醫學會建議,約5-10年以後再做第二次大腸鏡追蹤就可以了。
- 發現瘜肉,屬於「大腸腺瘤」:基本上3年內要做第二次大腸鏡。
- 發現「增生型瘜肉」:這種瘜肉比腺瘤更良性、比較不會癌變,通常也是建議5-10年以後再做第二次大腸鏡就可以了。
其實現在健康觀念普及,我看診時發現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大腸鏡檢查,也有約90%的病人選擇無痛大腸鏡,降低大腸鏡檢查的不適。可惜的是仍有少數患者認為,檢查過程中不會痛的話,醫生可能稍不注意就把腸子弄破,其實重點在於選擇有口碑、技術純熟的醫師,而且內視鏡檢查的鎮靜屬於中度鎮靜,並非一般醫院手術用的重度麻醉,睡眠的深度並不深,既可以讓你順利完成檢查,有任何緊急狀況也只要拍打、呼喚就能醒來,安全性也相對提升不少。
最後回到粉絲問的問題,由於叔叔屬於三等親,對粉絲的影響不大,因此我認為年輕的網友應該不必過度擔心,可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先評估一下腸胃道有沒有出血現象,有的話再考慮做大腸鏡就好,沒有的話就不見得要做大腸鏡檢查囉。
本文獲得「張振榕醫師的健康相談室」粉絲專頁授權刊登。
作者簡介:張振榕醫師,現任張振榕胃腸肝膽科診所院長,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特約主治醫師、日本國立癌症中心醫院研究醫師。粉絲專頁: 張振榕醫師的健康相談室。
做大腸鏡檢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項?別擔心,下一頁《早安健康》完整整理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