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Flash》周刊在月初報導指出,安倍7月在辦公室身體開始出現不舒服症狀,甚至吐出血絲,有官員透露,他臉色看起來十分疲憊,引發各大媒體關注;之後日媒再爆安倍17日到慶應大學附設醫院就診,時間長達7小時,後來官方出面闢謠,他只是做例行性的健康檢查。
這並不是第一次健康亮紅燈,安倍早在2006年初次執政時,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任職僅1年就宣布辭任,據傳,當時內閣問題重重,幕僚又陸續發生狀況,加上國際情勢動盪,致使安倍無法正常休息,導致潰瘍性大腸炎嚴重復發。
自從安倍健康問題搬上台面後,日媒高度關注他的健康狀況,然而,2020年初全球爆發新冠肺炎,日本並未及時處理防疫措施,導致民怨四起,安倍的聲望因此直直落,《共同社》報導,安倍在疫情期間,長期留在官邸處理公務,未能長期休假,更別說例行性的靜養時間。
根據《聯合新聞網》引述外媒報導指出,安倍原本在6月已到醫院作定期健檢,後來7月又再度就診,院方證實這兩次到診都是在討論治療大腸疾病的相關問題。
就連安倍首相也得過的罕見腸病
在二○一六年所做的全國調查中,罹患「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的患者有二十萬人;「克隆氏症」的患者則有七萬人。過去,兩種疾病都被稱為罕見疾病,但現在已相當普遍了。
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共通點是,兩者都是腸道黏膜出現慢性發炎所引起的疾病。由於產生發炎的原因不明,這兩種病都被視為難治(但非不治)之症。另外,在醫學上,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這類因腸道發炎所導致的疾病,一般通稱為「
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潰瘍性大腸炎肇因於大腸黏膜糜爛(潰爛)或潰瘍(比糜爛更嚴重)。就連日本的安倍晉三首相也曾罹患潰瘍性大腸炎,因此,知道此種疾病的人應該不少。潰瘍性大腸炎往往伴隨著腹瀉或腹痛,且病期拖得相當長。病患有可能在二十歲左右時發病,儘管病症時好時壞,但發炎情況往往會持續許多年。
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和潰瘍性大腸炎相同,同樣是在年輕時期發病,病症拖延難纏之餘,腸道一樣會持續發炎。但克隆氏症比較麻煩,其發炎部位往往不僅止於大腸,從嘴巴到肛門之間的消化道,都可能出現發炎或潰瘍,這部分和潰瘍性大腸炎不大相同。
此外,潰瘍性大腸炎是在腸道黏膜(最內層)發生糜爛或潰瘍,相對於此,克隆氏症則會在腸道內的所有部位(所有層次)出現發炎症狀,這部分兩者也不一樣。那麼,為什麼這兩種原為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現在會這麼常見呢?醫學界仍在研究直接原因,但至今仍尚未明朗。有人認為,遺傳性(體質)、飲食或壓力等方面的生活習慣、腸內環境失衡等錯綜複雜的因素,都是導致發病的原因。 (編輯推薦:便便正常也不痛的無症狀大腸癌!醫師1張最準症狀表判斷罹癌)
別讓腸道持續發炎!下一頁醫學博士推薦最佳養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