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是健走鞋基礎,輔助鞋墊選擇多
台灣人平均每天走5,000-6,000步,通勤的人或業務員走得更多,約為8,000-10,000步。李尚澤說明,我們每走一步路,先是腳跟接觸地面形成衝擊,整個腳掌貼地之後再以腳尖踩向地面,過程中地面施予雙腳的反作用力將整個人往前推進,卻也由下而上造成不少負擔,因此走路時穿著的鞋子一定要有基本的避震功能。
鞋子的避震功能是強是弱,通常從鞋子的外觀、材質就看得出來,李尚澤也表示,很多人經常碰到的問題是喜歡的鞋子款式和避震功能無法兼得,針對這點,阿瘦健走鞋不僅在設計上特別強化避震功能,也推出具備輔助避震功能的活力雙核心鞋墊,在喜歡的鞋子裡放入一片貼合腳底的鞋墊,同樣能強化避震,選擇更加豐富。
動態足壓量測,十分鐘測出你的足部健康>>GO
久站走路多、天生高弓足,強化避震
鞋子的避震功能,讓它在走路時扮演保護和支撐的角色。從事需要久站、走路的職業,例如業務員、教師、軍警人員、空服員,或熱愛健走等輕運動的人,還有腳型為高弓足、步態屬於重心外偏的人,李尚澤都建議選鞋時要格外注重避震設計。
除了挑鞋款,李尚澤認為,鞋墊厚度固然不如鞋底鞋跟,仍可以透過加上墊片的方式達到輔助避震的效果,以阿瘦活力雙核心鞋墊為例,鞋墊底材具有抗震設計,「雙核心」更針對腳掌最需要加強避震的前腳掌、後腳跟,加上孔柱式避震棉製作而成的墊片,打造由下而上的萬全保護。
忽略避震,當心腳沒顧好由下而上壞光光
雖然人體具備3大避震系統:足部(足弓、足跟脂肪墊),膝蓋(彎曲動作緩衝、半月板),脊椎(生理曲線、椎間盤),一旦行走的步數提高、動作不斷重複,照樣可能傷害雙腳;假如足型為高弓足或扁平足,強度較高的健走也會放大足型問題。
李尚澤並提醒,當人體避震系統從足部開始崩塌,例如足弓塌陷、足跟脂肪墊萎縮,膝蓋就會接過避震的任務,而膝蓋負擔增大將加快膝蓋退化速度;要是連膝蓋也不行了,脊椎又取而代之,久了連骨盆、脊椎也可能出問題,不可不慎。
好動有眉角!把握7大原則挑好鞋
❶護跟:腳跟後方的U形區域要硬,穩定腳跟,走久不易疲勞。
❷大底:鞋底剛性要強,可以將鞋子拿起來折折看,若能輕易從鞋頭折到鞋跟,這樣的鞋底結構可能就無法好好保護足底。
❸前翹:增加推進效率,將鞋子擺在平面上,用手指按壓鞋頭,鞋跟翹起一個拳頭高(拇指朝上),或是翹起約35度角就合格。
❹後跟:為了保護腳跟的脂肪墊,後跟材質要柔軟。
❺鞋跟:整體而言鞋跟高於鞋頭1∼2公分,能避免小腿肚阿基里斯腱過度延展造成痠痛,走路推進時也更有效率。
❻楦頭:視個人腳型而定,台灣腳寬的人多,但不一定要選寬楦的鞋子,只要在穿進鞋子之後活動腳趾,沒有擠壓感就可以了。
❼大小:穿上鞋子,腳往前頂到底,腳後跟和鞋子之間要有1∼1.5指幅寬,而且因為鞋子上緣通常較窄,手指插入深度要以能摸到鞋底為準。
動態足壓量測,十分鐘測出你的足部健康>>GO
阿瘦足健康俱樂部 物理治療師李尚澤
-動晰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Backbon椎座工學 人因工程顧問
-專長:客製化足鞋驗配、功能性動作評估分析、脊柱訓練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