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從30歲後逐漸降低,70歲後則每10年減少15%
一般來說,人體的肌力在20-30歲會達到高峰,其後約20年期間會逐漸降低,每年約減少1%-2%,到了60歲後則會急速下降,70歲後幾乎每十年會減少15%。
其中女性的徵狀比男性更為明顯,而下半身的肌肉又比上半身的肌肉更容易衰弱,一旦下半身的肌力降低,除了生活的充實度會受到影響外,無法順暢行走,還很容易跌倒導致長年臥病在床。
80歲以上每7人便有1人罹患肌少症
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約9%,80歲以上則上升到15%,代表本來10人中有1人罹患,變成每7人便有1人罹患肌少症。現代人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久坐,缺少運動下,便容易因肌力退化,而讓基礎代謝率下降,導致肌少症有年輕化的趨勢。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提到,有下列三項指標可以初步自我診斷是否患有肌少症:
肌少症的3個指標
- 走路的步伐遲緩
- 需要扶著把手才能上樓梯
- 無法擰開寶特瓶瓶蓋
若是發現自己有以上症狀則可能是患有肌少症,可透過飲食與運動,逐步改善生活習慣。
肌少症危險群有三類
荒井院長還提到有三個類型的人須特別注意:
- 想要減肥卻只透過少吃而不運動的年輕女性
在減肥過程中很有可能只是減掉了肌肉,而非脂肪。 - 患有代謝症候群,雙腿卻很纖細的人
這類型的人可能只按照醫師指示控制飲食,並沒有額外進行其他運動,而會合併肌肉量減少與肥胖兩種徵狀,身體在肌力減少的同時還需負荷體重,便容易時常跌倒。 - 身形纖細的75歲以上高齡者
高齡者符合BMI值小於18.5,以及飲食常缺乏攝取蛋白質,便很容易導致肌少症。
鍛鍊肌肉的方法下一頁告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