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侯昌明的父親,64歲時確診罹患失智症,侯昌明陪伴父親從輕度、中度、重度、到臥床,我曾在「愛長照平台」專欄發表過一篇文章,敘述昌明的長照歷程:《侯昌明長照失智父19年,「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重要」》。
但是侯昌明最讓我動容的是,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講的一段話,記者問他,如果侯爸爸到生命盡頭前,突然迴光返照,認出他是誰,他會對爸爸說什麼?
侯昌明難掩激動情緒而落淚,他說:「第一個我一定謝謝他,他用盡生命在照顧我,把所有最好的通通都給我,我不會讓他失望,我會繼續讓他以我為榮。」
看了這段話後,我認為,侯爸爸有幸、也有不幸。不幸的是,失智症逐漸啃蝕了他原本可以開始享福的老後人生;幸福的是,有子昌明與兒媳雅蘭可以長伴終老。
如果你現在正在照顧長輩,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老後,誰來照顧?誰來陪伴?如果有兒孫的話,兒孫有夠多的手足,可以跟他/她輪流分攤照顧的重擔嗎?如果只生養一個,還能期待他/她全天候看護你嗎?
要特別提醒的是,你的晚年、正是兒女辛苦的中年,不管是職場或是家庭,全力奮鬥都還不一定能妥善應付,你的衰弱、可能就是最後壓垮子女人生的那一根稻草。
我覺得,現代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老後,對於兒孫的期待、或是自己扮演的角色,可能都要隨著時代修正。
觀念1:
讓兒孫當守護、不是看護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曾經邀請一位瑞典專家來台演講,他對於讓孩子當父母看護的回答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看護」。
在《北歐銀色新動力》一書中,作者提到一位芬蘭的老奶奶,雖然已經百歲,仍然鼓勵兒孫到海外服務別人。
作家簡媜也於《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寫下,「我要不斷地自惕、祈求,不要用我兒的人生,來換我這副殘軀繼續存活,我不要附生在子女身上,像永不放棄的亡靈。我情願動用積蓄僱請專人來協助我,也不願把子女拴在身邊吸食他的年華,我情願他去工作,與人相遇,鑄造自己的人生故事。」
因為他/她們都深知,用長照重擔拴住兒孫,這樣的晚年、不會是愉悅的晚年。猶太人有一段諺語:「當父母餵孩子時吃飯時,他們兩個人都會笑;當孩子餵父母吃飯時,他們兩個人都會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