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昨日(15)傍晚5點6分,宜蘭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7的強震,深度僅9公里,接下來30分鐘內更陸續發生規模4.5、4.3及4.7的餘震,而今日(16)上午7點35分,東部海域又發生芮氏規模6.3的地震,全台國家級警報大響,氣象署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更形容這起地震的威力「相當於0.18顆原子彈」,至於這兩起地震和403大地震有沒有關係?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蕭乃祺則表示無關。
據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起,台灣地區就發生50個規模達5以上的地震,也因為台灣身處地震帶,所以我們從小就接受「地震來了要躲在桌子下」的教育,但像這樣在通勤、搭電梯的途中,沒有桌子可以依靠,又該怎麼樣正確防震,避免地震威脅到生命安全呢?
據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起,台灣地區就發生50個規模達5以上的地震,也因為台灣身處地震帶,所以我們從小就接受「地震來了要躲在桌子下」的教育,但像這樣在通勤、搭電梯的途中,沒有桌子可以依靠,又該怎麼樣正確防震,避免地震威脅到生命安全呢?
面對地震,過去以來,DCH(Drop臥倒、趴下,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一直被認為是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雖然大家對於這個觀念都能朗朗上口,你真的知道DCH怎麼做嗎?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張照片,這是某間學校的地震防災演習,請問圖中學生的姿勢是否正確?
平常演練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當真的地震發生時,問題就大了!
因為真實地震的搖晃,會讓桌子跟你隨之晃動而傾倒或跌傷,所以 正確的動作是「雙肘雙膝跪姿、頭部壓低、雙手緊握桌腳」。而不是蹲姿、雙手護頭。我擔任教育部防災教育輔導委員三年,看過無數次的校園地震演練,這個動作的扎實度依然堪憂,尤其越高年級的做得越差。
雖然我們一直講DCH(Drop臥倒、趴下,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但在實際地震情況,可能會發現到一些不同的情境。
我還統計了幾個常見情境,以2016年南台灣大地震來看,關於地震的避難,我從臉書、部落格、新聞、信件、網友私訊...,大概統計了幾個常見情境,此時如何做到DCH呢?
- 並不是每個房間都有桌子!
- 人可能在戶外,而非室內!
- 行動障礙的朋友該怎麼做?
一、並不是每個房間都有桌子!
第一優先,當然是躲到堅固的桌子底下。但實際我們可能面臨到的是,並不是每個房間都有桌子可以躲,那要怎麼落實DCH的動作呢?有幾個應把握的三原則:
原則一:立刻雙手雙膝著地伏下,用雙臂保護頭頸部
立刻雙手雙膝著地伏下,避免地震將人震倒,用雙臂保護頭頸部,避免掉落物砸傷。
並非在地震時所有的建築物都會倒塌,大家要防範的主要是家具傾倒、吊掛物掉落、滑動物品掉落、甚至於天花板塌下對我們的頭部、頸部造成的傷害。
單信瑜教授曾提出,在九二一地震中,顱內損傷、顱骨骨折、頸部骨折導致的死亡佔了2500死者中的三分之一。保護自己的身體,尤其是頭部頸部是活命的第一步。
原則二:躲在相對強固的柱旁、低矮的家具或牆壁角落
因無堅固的桌子可以躲,如果可以,設法以其他物品保護自己頭頸部並趴著或蹲在相對堅固的柱旁、低矮的家具或附近沒有大型家具的牆角。
躲大型家具旁的「黃金三角」絕對不安全,因為大型家具翻覆、傾倒都是生命威脅。也要遠離可整倒下的家具、吊掛物、燈具、大片玻璃窗。
原則三:搖晃期間不要跑到戶外,不要衝向出入口
留在原地直到停止搖晃為止,不要跑到戶外,不要衝向出入口。因為這樣非常容易受到掉落物和飛散物品的傷害,而且此時你根本無法站穩。
不急著去開門、關燈、關瓦斯,真的地震規模大搖晃強,連站都站不穩,走都走不動,最該防範的是自己受傷。門有沒有扭曲,出不出得去,前提是要先保住性命,或保護自己不受傷。
若在睡覺,應留在床上,並用枕頭保護頭頸部,夜晚中,很不容易察覺或避開掉落物的威脅,在黑暗中嘗試移動受傷的機會會比留在床上大。
如果地震時人在車上、電影院裡、百貨公司、電梯裡,該怎麼辦呢?下一頁戶外的地震避難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