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即前者非常強調處方時必須兼顧個人體質,以調整治療的方向和藥量比例,尋求徹底根治。因此,即使完全一樣的疾病,不同患者的用藥也不盡相同。為什麼「體質」這麼重要呢?中醫認為「症狀」只是疾病的警訊,「體質」才是疾病的源頭,體質若不調整,治病只能治標而已。治療時考量體質是中醫最大的特點,例如陰虛體質者的頭痛,治法絕對不同於氣虛體質者。
「體質」是飲食、生活習慣、遺傳、居住地、人種,甚至是文化差異所共同形成的一種身體傾向。
一樣的疾病和症狀,A適合的治療或處理方式,B卻不一定能適用。舉例來說,西方女性很少在生產後坐月子,也沒有進補的習慣,但是東方婦女則講究坐月子,認為這段期間要每天進補才能養好身體。
這是因為歐美國家物資充沛、營養充足,生活步調輕鬆,所以不須進補;然而東方女性自古以來大多營養不良,又有層層壓力,體質容易弱化,生產後氣血更是大虛,當然必須坐月子進補。這就是飲食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所產生的體質差異。
當身體出現小毛病時,就是生病的警訊
我看病的經驗中,發現很多人搞不清楚什麼是體質?什麼算疾病?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先形成體質,後形成疾病」。真正健康的人,身體會呈現陰陽平衡且氣血運行順暢的狀態,並不會特別屬於哪一種體質,整體來說四平八穩。但是,人難免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有所偏頗或錯誤,身體為了因應這些偏差會啟動弭平機制,這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改變。
剛開始時身體調適能力還很強,並不會有任何不舒服,但是長期下來,身體會不堪負荷。體質形成時,人已經處在亞健康(也就是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狀態,此時容易有不適感,雖不至於影響生活,但若不及時調整,時間一長,就會發展成疾病。
不同體質者出現的狀況會不太一樣,這時候,如果不能解讀這些小警訊或忽略,最後就會慢慢發展成真正的疾病。這也是為什麼中醫能「從體質預測疾病」的原因,即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與發生。就算疾病已經形成,在了解體質之後,我們也能夠輕易掌握矯正和治療方向,只要不嫌太晚,都能克服疾病。
體質粗分三大類,了解便能預測疾病
所謂的「體質」,是身體長期走偏方向後,出現的某種傾向,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虛證型」,第二種為「堵塞型」,第三種是較難應付的「混合型」。
虛證型分為「氣虛」、「血虛」和「陰虛」三種。「氣虛」大多是過度勞累所造成,或是吃太飽引起的;「血虛」則大多是營養不良引起的缺血,女性月經過多、子宮肌瘤、子宮收縮不良、週期過短,造成經血流失太多或太快,來不及補充而貧血。男性則多因某些內臟慢性失血引起,狀況較複雜,例如慢性消化道出血,胃腸在暗中慢慢出血,日積月累終於貧血。
血液中紅血球的功能就是攜帶氧氣,所以血虛也會產生氣虛的症狀,包括疲倦、乏力、頭昏、消化不良等。「陰虛」則大多是熬夜晚睡所引起,或是吃太多甜食、高鹽、刺激或燥熱食物,損傷身體陰分所導致。
堵塞型則分為「氣滯」和「血瘀」兩種。「氣滯」多因壓力過大、運動太少、思慮過度、進食過快和飲食生冷引起。「血瘀」則常由陰虛轉變而來,陰虛者容易生熱、發炎,使血液變黏稠而堵塞;有的則是吃太多高熱量(高醣類、高蛋白、高脂肪)飲食,使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多而堵塞血管。
虛證型的體質要「補」,補氣、補血、補陰;堵塞型的體質要「通」,或行氣、或活血;混合型的處理起來最困難,要一面補一面通,補多會更淤塞,通多了就更虛,拿捏多少難度很高,一般患者很難自行處理,最好找有經驗的中醫師調理。
每種體質都有其容易發生的疾病,通常我只要問病人的職業和生活型態,大多都能判斷出他的體質,進而預測其將來容易得到的病症。凡其所由必有因,該是怎樣的結果,是跑不掉的。
某些人可能會覺得,身體只是偶爾有些小病痛而已,就不放在心上;然而,如果不加以改善、調理身體,就會慢慢發展成疾病,這也是為什麼能「從體質預測疾病」,即所謂的「治未病」。意即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與發生,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張院長養生觀】中醫藥性溫和,降低副作用
或許大家會有疑問,看西醫不也能治療疾病嗎?看診時也會詢問:「哪裡不舒服?」不也是對症下藥?其實,如果一個人得了重病,像是紅斑性狼瘡,西醫的治療力量的確會比中醫來得強。
但是,藥效強的背後意義,卻是很容易傷身,以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藥物──奎寧(Quinine)來說,它會抑制免疫系統,讓患者服用後立即得到緩解,但是肝臟會因此而受損,甚至出現問題。若是採用中醫治療,用「養陰」的藥物和食物就能逐漸改善,徹底治癒,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書名:五代中醫養生解毒50招(下)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者:張鐘元、張維鈞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