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好難!太難了!我還是先躺一下吧。
「斷捨離癱瘓症候群」確實存在。
一般人家裡,會讓人還沒開始整理就想放棄的空間通常只有一個,我家可是超過二十個,所以我必須想辦法解決這種癱瘓症候群。
我從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例如丟垃圾,那真的不難。
地上有一堆雜物,我斷定那已經從上學年累積到現在,也相信整理那堆東西需要仔細研究每一件物品,詳加考慮未來使用的可能性,並多次分類歸位。
但我的目標只是丟東西,一開始只要找出垃圾即可。
開始動手之後,會發現這堆東西裡面有很多不用想也知道是垃圾。背包底部皺成一團、根本看不出來是什麼的紙,這是垃圾。斷掉的鉛筆、撕下的筆記、用完的顏料,都是垃圾。
垃圾清掉以後,要處理的東西就變少了。所以說少即是好。
我常會在廚房櫃子裡發現好幾個空的點心盒,或是剩下一湯匙不到的麵粉,這些都是垃圾。垃圾全部清掉之後,我的櫃子看起來跟以前完全不一樣,正是這種視覺效果讓我有動力繼續前進。不過有時垃圾清掉之後還是會很苦惱,怎麼還有那麼多東西?
當空間過於擁擠,看起來就會很有壓力。對抗斷捨離癱瘓症候群的關鍵,在於減少視覺上的壓迫,同時盡可能別讓自己太激動。
從最容易的下手,收拾那些不會讓自己哭哭啼啼、淚眼汪汪的東西。搖搖晃晃的雜物堆裡,猛一看都是些會讓自己情緒激動的物品。搖搖頭,閉上眼睛,張開眼再看一遍。
不要看一整堆東西,看單一物品。看那些有家可歸、不屬於雜物堆的單一物品。這件物品的歸屬,很久以前就已注定,所以處理時不會讓你心跳加速、害怕做決定。
不要再去想什麼巨大的混亂,只要拿著那個有歸屬的物品,馬上歸位。回頭來看這堆雜物,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堆,越來越沒有壓迫感了。
再挑一件容易歸位的物品,放好,繼續找下一個,反覆操作。每執行一個步驟,都是在對抗癱瘓症候群。每拿走一樣物品,就是一次進步。
拿我家餐桌做個假設好了(只是假設)。當餐桌上下四周亂到不行,我必須抗拒衝動,不要轉身逃跑,不能假裝沒事。
我要從最容易的開始。
像角落那個裝聖誕飾品的綠色桶子,應該不難處理。桶子原本放在車庫,要決定把它放到哪根本不須傷腦筋,因為我不須決定。
會放在餐廳角落,是因為三個月前拆掉聖誕裝飾時,聖誕毛巾還沒洗。我打算洗完一起收進去,所以桶子放這合情合理。
但現在都已經四月了,桶子還在這裡,久到都快要融入背景,讓我第一眼看到也不會發現它不該放在這裡。
我把桶子移開(並且馬上拿回車庫),佔空間的大傢伙走了,餐廳的壓迫感變小了。再來看看其他容易處理的東西,還有兩三個(其實是七個)亞馬遜空紙箱,一直放在餐桌上,我都視而不見。
接著把所有椅子靠回餐桌下,把聖誕派對從別處拿來的突兀椅子收好。這些事情做起來容易,視覺效果也會差很多。餐廳看起來清爽多了,我的壓力也消減不少,只因為我做了些可以順手完成的簡單工作。
家裡的東西跑到奇怪的地方,雖然一定有理由,但等到要處理時早就忘記為什麼了。我也不用知道為什麼,只知道把它放回原來的地方就好。簡單!
本文摘自《懶惰主婦持家術》/唐娜‧懷特(理家顧問)/三采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