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脈吻合部位 血流量是一般微血管的1萬倍!
目前執教於神戶女子大學家政學系的醫學博士平田耕造指出,手腳、臉頰等末梢部位有連接動脈跟靜脈的微血管交合處,稱為「動靜脈吻合」部位,其舒張能力約為其他微血管的10倍,血流量更是比其他微血管高出1萬倍之多。
此外,相較於其他微血管主要負責血管內的氧氣交換,動靜脈吻合部位的微血管幾乎只負責調節體溫。當手腳或是臉頰感覺到冰冷,此處微血管就會急速收縮,讓血液循環快速變得緩慢,以此來避免血液中的熱能散失進空氣裡。
平田博士指出,皮下脂肪較厚的「西洋梨形身材」肥胖者,就是因為手腳及雙頰的脂肪層較為厚實,體溫往往都比內臟脂肪厚的「蘋果型身材」者以及纖瘦者更高,也比較不容易出現虛寒體質。
資深健康專欄作家塚越小枝子指出,除了手腳和臉部,頸部也有體內面積最大、功能最重要的動靜脈吻合部位,不只負責調節體溫,更能將外界的溫度刺激回傳到腦幹的體溫調節中樞,以此調整散佈在全身各處的血流量。
所以比起暖暖包,冬天防寒更該注意動靜脈吻合部位的保暖,塚越小枝子也與平田博士一同整理出了四個重點部位,只要做好保暖,往後冬天再也不怕冷!
脖頸部:外出、睡覺時多用圍巾
脖頸處是最主要調節體溫、面積也最大的動靜脈吻合部位,此處和雙頰更有體表最密集的感冷點,只要一接觸到冷空氣,就會快速收縮全身末梢血管,幫助血液循環集中輸入腦部、心臟等重要的臟器部位。
脖頸及臉頰都擁有比大腿怕冷三倍的感冷皮膚,因此外出或是睡眠等體溫最易流失的時間點,在頸部圍上圍巾就可以避免身體散出過多熱能、讓血液在全身都順暢循環,不易受寒也更能燃脂。
胸襟:穿高領、拉緊領口
胸襟雖然不具有動靜脈吻合部位,但是冷空氣若從領口鑽入,藏在衣服中間,就會出現「煙囪效應」,使身體產生的體熱自開口上方溢出,衣服夾層內反而會逐漸遭冷空氣填滿。
因此塚越小枝子建議,外出時除了圍巾之外,也可以多選擇無開襟、高領的衣物,穿著外套時也要將領口拉緊,才能有效維持身體溫暖。
手、腳:多穿吸汗發熱材質
動靜脈吻合部位位於手腳的掌心處,雖然面積不大卻能掌握身體5%以上的熱能散失,所以平田博士建議,選擇吸汗後會發熱的活性碳、羊毛等材質,或是選擇近年來流行的發熱衣纖維製成的手套、襪子,都能有效保持手腳溫暖。
但是,進入室內後如果手套跟襪子在仍處於潮濕狀態,空調可能會讓水氣在發熱之前就因除濕蒸發,反而帶走過多體熱,所以進到室內後,應該先脫除潮濕的手套跟襪子,等乾燥後再重新穿戴。
背部:注意保暖暢通血液循環
塚越小枝子指出,背部與領口相同,一不注意衣領鬆緊就容易讓冷空氣鑽入。上半身面積最大的皮膚就位於背部,所以做好背部保暖,即便體溫只上升了0.1℃,動靜脈吻合部的血管也會大大舒張,讓全身血液循環更加通暢,代謝跟體溫都會跟著提高。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