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三高問題,或有抽菸習慣者、心血管疾病,尤其多條心臟血管阻塞的患者,容易合併有頸動脈阻塞問題。
有心臟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而男性大於45歲及大於55歲的停經婦女,都是頸動脈狹窄的高危險群。臨床上的系列檢查、篩檢
若為頸動脈狹窄高危險群者,應定期檢查以遠離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
,臨床上可透過一系列檢查進行篩檢:聽診
當頸動脈內形成斑塊導致相當程度的狹窄時,血液會因輸送不順暢而產生雜音,醫師經由聽診,若有異常的狀況,則可進一步安排各項的檢查。
超音波
藉由超音波反射原理,可方便又快速了解血管管腔的狀況,管壁如果有狹窄的情形,可依血流產生的流速變化,判斷狹窄程度,或者依內膜是否增厚,來判定頸動脈狹窄的情形。
核磁共振檢查
是影像解析度相當好的檢查,可清楚看到各面向甚至不同角度影像,利於了解血管完整的結構,且因影像擷取的範圍比較大,腦部顱內的血管甚至椎動脈也會一併呈現,同時對照超音波檢查結果,將可更準確知道頸動脈狹窄程度。
電腦斷層
為解析度極高的檢查,但顱內血管因受到腦部骨骼等因素影響,較不若核磁共振可清楚呈現,且因需要施打顯影劑,對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可能會造成傷害。
血管攝影
為侵入性的檢查,自患者鼠蹊部股動脈或手部橈動脈穿刺,藉由導管導入,可以精確得知頸部血管腔內斑塊沉積及狹窄的狀況。如果嚴重阻塞,有必要也可以同時進行氣球擴張,將狹窄的部位撐開,或做頸動脈支架置放,讓血流恢復正常。
頸動脈狹窄如何治療?下一頁告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