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的成因與治療
全球知名的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 News在今年3月刊載了一則駭人聽聞的醫藥新聞,一位13歲平日活潑開朗又健壯的男童,因家人及醫師在初期的輕忽,以為僅是尋常的上呼吸道感染且有鼻塞、流鼻水及合併頭痛,沒想到一週後病情急轉直下,後來即便緊急轉診至醫學中心進行手術,病童仍在數週後因鼻竇炎併發腦中風及腦部膿瘍而病逝,病程的前後甚至不到一個月,令人感到萬分的唏噓及不捨…。
鼻竇炎雖然常有耳聞,聽似普遍常見的疾病,但多數民眾普遍並不了解鼻竇炎可能會併發眼部、腦部的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而初步診斷是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有時也會有內藏鼻竇腫瘤的可能性,需鼻科專科醫師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跟立即適切的處置。
何謂鼻竇炎?
鼻竇炎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鼻竇發炎。而鼻竇則是位於鼻腔、眼窩及顱底附近頭骨內的空腔,共有四對,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及蝶竇。正常情況下這些鼻竇腔內充滿空氣並布滿呼吸道黏膜,除了有減輕頭骨重量和構音功能外,尚具有輔助嗅覺、潤濕及調節鼻腔壓力和分泌鼻涕等作用。
這四對鼻竇靠著狹窄的開口與鼻腔相通,任何發炎或腫脹都會讓鼻竇開口阻塞,導致分泌物滯留於鼻竇內,引起病毒、細菌甚至黴菌生長繁殖形成鼻竇炎。常見症狀則包括鼻塞、流膿鼻涕、頭痛或顏面脹痛、嗅覺障礙、鼻涕倒流及咳嗽等。而正因為鼻竇就在眼睛及顱底旁,若是沒有及時診斷與治療,就可能引發眼窩膿瘍或顱內膿瘍,進而出現視力受損、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併發症。
鼻竇炎的常見病因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之惡化、抽菸、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增生、上排牙齒發炎、黴菌感染、鼻腔異物及鼻竇腔腫瘤等,其中鼻息肉增生與鼻竇腔腫瘤不論在症狀、外觀或醫療影像常有相同表現,不可輕忽。鼻竇炎的診斷及治療
要診斷鼻竇炎,除了病人病史及上述症狀外,還需搭配前鼻鏡、鼻內視鏡或者鼻竇的X光;而當預作手術前的準備、或懷疑繼發顏面、眼窩或顱底併發症時、甚至懷疑是鼻竇鼻腔腫瘤時,還需要輔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進一步評估。
鼻竇炎在治療上會依症狀的時間長短而有不同的處理。症狀4週內的「急性鼻竇炎」多先以抗生素治療;若是症狀已持續3個月以上則是「慢性鼻竇炎」,治療上第一線主要以靠鼻類固醇跟鼻腔沖洗為主。但若是藥物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已出現顏面、眼部或腦部併發症、有鼻瘜肉變化、疑似黴菌感染或腫瘤時,則建議以手術方式處理。
長庚鼻科團隊每個月處理近百台鼻竇內視鏡手術,希冀能以最完善的方式共同守護國人的鼻竇健康。
預防鼻炎/鼻竇,首重正確鼻腔沖洗
一般民眾大多沒有規律清潔鼻腔的習慣,長期下來,容易累積有害物而形成鼻炎,甚至引發鼻竇炎而增加併發系統性疾病的風險。
鼻腔沖洗乃源自傳統醫療技術,除了預防鼻腔感染外,也常與其他治療方式合併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在急性或慢性的發炎狀況下均有助益。
鼻腔沖洗
鼻腔沖洗乃是直接洗去鼻內的黏液,藉以去除肉眼無法辨識的物質,如過敏原、發炎性介質、細懸浮微粒(PM)等,持續沖洗可改善鼻黏膜纖毛功能。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
- 沖洗液酸鹼值太低(PH<7)或太高(PH>10)都會抑制纖毛功能
- 高張溶液(1.5~3%)較等張溶液(0.9%)更有助於改善纖毛運動
- 高於體內常溫沖洗液可降低組織胺釋放
- 生理海水較生理鹽水更能促進纖毛細胞生長,亦可減少鼻炎藥物使用量
常規上,建議鼻腔沖洗頻率為輕症患者數天一次;抽菸、長期接觸空污、患有鼻炎或鼻竇炎、鼻部手術後患者宜每天沖洗,並依醫囑增加次數。每次沖洗時,建議使用大量(>100cc)、正壓、可擠壓式的沖洗容器,以達到最大效益。沖洗容器需定期更換以免細菌滋生。
規律沖洗鼻腔可增加鼻腔免疫力,於常人可預防鼻病,於鼻病患者可避免病情惡化,於鼻部術後患者可降低鼻病復發率。在空污日益嚴重之際,我們應有常規清潔鼻腔觀念,以維持鼻腔的健康。
本文授權自 長庚醫訊1、 長庚醫訊2。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