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診斷、治療脹氣?
腹脹在治療上分為消化道內及消化道外,其內容物有氣、血(如:出血、血瘀)、痰濕水飲(如:腹水、發炎滲出液、腸道分泌物)、食物殘渣(如:食積、便秘),另外還需辨別上腹(心下、胃脘、兩脅)、下腹(小腹、左右少腹)、全腹、肚臍周圍。腸胃之所以充氣,主要是因為消化道內的食物沒有完全消化,或向消化道下端的傳送力減弱或受到阻滯所致。
1. 脹氣需分區域、分虛實
脹氣在上腹,如果只有胃脘脹,一般多屬胃脹氣,病患常會說上腹脹,打嗝(或噯氣)排氣後即緩解,在中醫稱為「心下痞」。
「心下痞」的定義為「胃脘部滿悶不舒」,痞證在胸則稱為胸痞,痞證可結合硬或痛成為「痞硬」或「痞痛」。心下痞的治療會使用辛開苦降法,也就是使用辛味藥開上、苦味藥降下,如果是寒熱夾雜會使用辛溫及苦寒之品,如果熱象不明顯則使用微辛微苦之品;若上腹脹氣包含兩脅,可因情志因素或肝膽疾病導致肝失疏瀉而脹,此時會使用疏肝理氣之品。
脹氣在下腹,需考慮腸道或骨盆腔器官的問題,可能因為曾經接受手術或反覆骨盆腔發炎而導致腸道沾黏,腸蠕動受阻而產生脹氣,屬於痰瘀阻滯;進食後下腹腹脹不舒,多伴隨下墜感,腹壁極軟,扣之全腹鼓音,屬於中氣下陷,應益氣升提,理氣藥不可過強過多,甚至不須加理氣藥,或加柔肝收斂之品。
不管吃飽、肚子餓都一樣會脹氣?下一頁中醫師告訴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