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拒絕別人嗎?
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值得,而不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勞力,或者如何委屈、犧牲自己。
多年前,有一部喜劇片《沒問題先生》(Yes Man),由金.凱瑞(Jim Carrey)飾演的主角艾倫在一個神奇的機緣下個性有了極大的轉變——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請求他都無條件答應(say yes)。這項改變立刻為他的生活帶來許多美好的回應,因為有求必應,所以大家都喜歡與他相處。
但是,這種生活模式也立刻為他帶來許多困擾,愈來愈多人將那些討人厭的事情交付給艾倫,請求他的幫忙,而他雖然內心不願意,卻無法開口拒絕。隨著充滿趣味又荒唐的劇情發展,他開始遇到許多衝突與矛盾,對自己與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終於找到適合自己,且在工作與人際間達成平衡的生活方式。
電影呈現的方式固然令人捧腹大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過著類似這種 「無法不答應別人、不敢拒絕別人」的生活。幫助別人當然是好事,但是他們的生活一點都不有趣,而且還可能相當痛苦。
曾經有位前來尋求諮商的研究生,他的訴求是要討論時間管理的問題,他覺得自己經常因為時間分配不當、無法完成別人交代的工作而惹怒他人。我問他能否舉例說明?他說,他所屬的研究室團隊強調家庭的精神,指導教授像是父親,期待研究生之間像手足般彼此經常互相關心、互相幫忙。他很喜歡這樣的氛圍,覺得很溫暖、很有歸屬感。
說到這裡,他卻突然皺起眉頭。
他說,他開始遇到很多難以處理的情境,像是決定要幫女友慶生的當晚,教授要他去實驗室幫忙改作業;正在趕自己的論文進度時,教授要他去幫實驗室團隊買晚餐;節日想要回家陪陪父母親,教授卻召集大家要一起到他家大掃除、圍爐,給予彼此關心、塑造團隊凝聚力……家人、女友、朋友有時雖然也不開心,但還算能體諒,可是這樣的生活讓他愈來愈不舒服,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在這過程中,對你而言最困難的是什麼?」我問。
「我不知道實驗室的其他人是怎麼辦到的,他們好像總是能把時間安排好,做好教授指派的工作。」
「嗯,我覺得——」我才正要回應,他就打斷了我。
「老師,其實我之前已經有尋求過諮商了,」他繼續說,「我知道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可運用;如果要善用時間,就必須依據事情的重要性來排出處理的重要順序。」
「很好啊,你很清楚這一點。如果真的要排出重要性,你會怎麼排序呢?」我問。
「嗯,家人、女友、實驗室、朋友。」他說得很流暢,看起來早已思考過這問題。
「你都知道重要性,卻無法依此順序處理事情。」我看著他。
「我覺得對家人或女友很過意不去,如果時間可以更多一點,我應該就可以滿足大家……」他的語氣充滿了自責,似乎又陷入了無望的情緒當中。
像這樣,沒問題先生/女士總是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 覺得自己有責任滿足他人的需求,把別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好像無法滿足別人的要求,自己就是一個自私的人。
為什麼我們常常害怕拒絕他人?下一頁看諮商心理師這樣點出恐懼背後的內在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