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高雄阮綜合醫院院長阮仲洲也重視「病情告知與術前說明」的完整性。一位X光科的醫師,因為不願意為病人打顯影劑,於是在病人檢查前的告知時,只說「施打顯影劑會有二○%的危險性,你要打嗎?」於是非常多病人打了退堂鼓。
阮仲洲認為醫師不應只講片面資訊,要有完整告知的義務,應該要讓病人知道,施打顯影劑發生併發症的比例為何,目前醫院內並沒有發生過,但若是不幸發生,醫院也有緊急處理的能力,這樣的說法才可以減低醫病間的摩擦與緊張的氣氛。
如何經營醫病關係,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蔡熒煌在訓練學生時,就有一套「四週訓練法」。第一週,教學生如何「面對病人」,期許學生未來是會看「病人」的醫師,而不是只會看「病」。第二週則訓練學生站在病人、家屬與其他合作治療的人員立場著想,才能深刻體會不同角色的感受,才能合作無間。
醫師精進專業,改變病家命運
不可否認,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醫師在專業領域的精進尤其重要,相對地,豐收的果實也將格外令人難忘。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李宏昌於一九八一年開始學習當時還很新穎的「腹部超音波」,某天,一位腹痛超過兩個星期的孩子,被心急如焚的家長送進醫院,「跑遍許多醫院都找不出病因」,家長不知所措。
李宏昌用超音波確診這是兒童非術後腸套疊。很久以後,有天他在臺北看門診,一位父親帶著大男孩站在診間後面很久,他回頭問這位父親有什麼事?這位父親說:「李醫師,二十多年前我兒子肚子痛,訪遍臺北各大醫院,您做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腸套疊,即時診治,現在我兒子念清大研究所了,我一定要帶他當面來感謝您!」李宏昌對這幕難以忘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翁文能也回憶起,「曾有一名年輕的女性病人,大腿上有個傷口,過去是天天流膿、生臭味,但有一天,她喜孜孜地提著一盒餅來,跟我說:『要結婚了!』就因為治療起了作用,讓她擺脫了被傷口控制、羞於見人的生活,這真是做為一個醫師最大的回饋,是我最開心的事。」
真正的終身職,是「醫師」不是「院長」
前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高瑞和二十多年來臨床工作深切的體悟,也印證了這個說法。每每他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疾病有幾種治療的選擇、並解釋各種利弊時,最常接到的回饋就是:「高醫師,你就全權幫我做主啦!」病家百分百的信賴,對醫師既是肯定又感溫馨。
「醫療是有風險的、沒有什麼治療是能夠保證絕對沒有狀況,但醫病關係和諧,即便醫療結果不盡如人意,病家看到醫師的付出與盡心盡力,也能包容。」
恩主公醫院院長吳志雄就說,「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做為一名醫師,特別是外科醫師……當一個陌生的病人走進診間,接受你的醫治,看他全身麻醉在開刀房中,可以想像那是一種何等的『信任』?這種信任是願意將命都交託到你手中的那種信服,身為醫師,怎麼能不赴湯蹈火、全力以赴?
行醫的過程中,不論是主任、院長、執行長,這些職銜都是別人給的,只有醫師才是永遠不變的稱呼,我真的很榮幸能成為一名醫師。」
醫師怎麼照顧自己?
照顧無數病人,醫師也需要照顧自己。前台北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楊育正在二○一二年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時,初時仍與每一個癌症病人一樣,經歷震驚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抑鬱至最後接納的情緒起伏。但他採取了自己身為一名科學家的基本信念,接受正統醫療方式的治療,甚至在生活飲食上,也完全施行他長年建議病人的同一套準則,在化療期間吃充足的紅肉和深綠色蔬菜,必要情況補充維他命,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化療療程結束後半年,抽血檢驗報告皆正常,飲食才由多肉多蛋白質,轉而調整為多素多纖維質。
而動輒幾十個小時的手術,讓外科醫師也得像運動員一樣,需要很好的體能,李良雄以快走來維持自己的好體能。「以前,只要看到一個人打著赤膊、穿著短褲,不分春、夏、秋、冬,天熱天冷,在七星山、大屯山滿身大汗的疾速走著,那個人可能就是我。」李良雄笑著說。
李良雄走路的距離和他手術的時間一樣,可能都是醫界罕見的「紀錄」。他頗為得意地說:「我走得最遠的一次,是直接從榮總一直走到淡水漁人碼頭;再從漁人碼頭折返榮總。」最簡單的健走就是身為醫師保持健康與體力的不二心法,也值得大家借鏡。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