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成的細胞當中,也會有些細胞因為複製時的疏忽而發生錯誤。那就是癌細胞。
由於一兆個當中會產生五千個左右的癌細胞,就機率來說是極低,但錯誤還是經常發生。當癌細胞形成之後,免疫細胞就會一一將其擊退。當免疫細胞發現某個細胞時,會先判斷它是自己人還是外來的。若發現是外來的有害物質,就會將其殺死。
但面對癌細胞時的難處在於,它們並非外來的物質,而是原本正常細胞的瑕疵品,所以免疫細胞很難把它判定為「異物」。但是,免疫細胞還是會攻擊剛新生的癌細胞,並置之於死地。
由於七○%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所以癌症與腸內菌叢的密切關係自然無須贅言。其中,就負面意義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腸癌與壞菌。在日本人的癌症死亡率中,胃癌的比例原本就高,大腸癌則是少數派。
但
隨著飲食的歐美化,則開始出現了大腸癌死亡率增高、胃癌死亡率降低的傾向。
隨著肉食比例增加,腸內的壞菌也隨之增加。此外,因為壓力的原因,也讓壞菌的毒性增加。雖然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我們可以大致追溯一下能夠想像得到的致癌過程。首先,攝取脂肪後,為了分解這些脂肪,肝臟會製造、分泌出膽汁。膽汁所含的膽汁酸會在腸道消化脂肪,將其分解為脂肪酸、甘油等物質。這些脂肪酸、甘油等會儲存在肝臟,而分泌出來的膽汁,則會經由小腸又到肝臟。
不過,這些膽汁並不會全部都回到肝臟,其中一部分會流向大腸。進入大腸後,有很多腸內菌會分解膽汁酸。這些腸內菌在分解膽汁酸後,會形成一種可稱為二次膽汁酸的物質,似乎就是這些物質誘發了癌症。甚至有學者斷言,攝取脂肪愈多的區域,因大腸癌死亡的機率愈高。
((日名醫告訴您,關鍵兩招就能消滅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