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剛出生,不能適應外界環境,夜夜啼哭,剛剛生產完的媽媽也沒能好好坐月子,育兒經驗豐富的保母推薦道:「給小朋友刮刮痧吧,刮出痧來,晚上才會乖乖睡覺!」究竟刮痧是個什麼東西?
「刮痧醫療」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民俗療法的精華項目。基於其取材便利、容易學會、操作簡單、無副作用、適應證廣、療效顯著……等等特點,刮痧自我療癒在民間廣為流傳,深深受到大眾的喜愛。特別是現今醫療費用居高不下,再加上養生觀念越來越彭湃,「無病先預防」的保健方式逐漸受到重視,很多人開始學著用刮痧來進行居家自我護理。
流傳千年的刮痧術
中醫刮痧療法的源頭,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遠古時期,當人們患上疾病的時候,不經意地用指關節或碎石片在身上刮拭、磨蹭、捶擊,無意間發現竟然能使症狀得到緩解,隨著時間一長,自然就形成了「砭石治病法」,也就是神奇「刮痧」的雛形。
刮痧在古代曾經被稱作「刮治」,一直到清朝才正式命名為「刮痧」,沿用至今。明朝醫學家張鳳逵認為,致病的毒邪由毛孔或口鼻進入,阻塞了體內脈絡,讓氣血不通順,導致林林總總的身體毛病。一旦健康出了狀況,就可以運用刮痧器具在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拭,直到出痧,使體內的痧毒隨之排出體外,進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痧」的含義
所謂的「痧」,一方面指病症,是指因為外來邪氣(痧氣)或體內毒素(痧毒)導致經脈阻塞、氣血凝滯而產生的病症;根據中醫的「百病皆可發痧」之說,這些病症通常會出現一種「發痧」的現象,即在皮膚表層透出紅色、紫色或黑色的痧點或痧斑,可以經由「放痧」(如刮痧等等)來治療。
另一方面,在中醫的名詞解釋中,「痧」還有其特殊的含義,就是運用刮痧手法刺激人體微血管後,出現的紅紫色、暗青色類似「沙子」樣的斑點;而這是痧毒排出體外的正常反應,會自然地慢慢消退掉。
下一頁告訴您壞「痧」該怎麼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