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壓力能讓我們面臨各種的挑戰是無庸至疑,但過多的壓力並不件好事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是肥胖的風險都有可能增加。當我們感到壓力時,細胞裡面或是細胞與細胞之間其實可忙碌著,一些發炎相關的因子不斷的傳遞訊息與細胞溝通,最後啟動了發炎反應,直到抗發炎的訊息出現,開始停止發炎的過程。
吃巧克力讓我們有好心情,就某種觀點來看也是一種紓壓的表現,那麼這樣的現象是否也能應用在面臨壓力的時候呢?
有的!
在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期刊上有篇相關的研究。該研究找來 65 位年齡 20 ~ 50 歲之間的健康男性,隨機安排他們吃 50 公克富含多酚的黑巧克力或同樣重 50 公克卻沒有多酚的巧克力,吃完兩個小時候再讓他們進行 15 分鐘的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
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Trier Social Stress Test):算是中等程度的壓力試驗,會引發一些壓力賀爾蒙如腎上腺素、可體松等的反應。 — (2012). 壓力,讓你的基因表現劣質化-台北淪亡記
研究者們會從參與者的血液(單核球細胞)與唾液獲得前發炎因子以及壓力荷爾蒙的變化。結果發現 攝取黑巧克力能顯著降低發炎因子的表現,進而減少發炎反應。
Chcolate 的很久很久以前…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在阿茲特克語的分支納瓦特爾語中的可可水叫做「 cacahuatl」。西元 1521 年時西班牙人埃爾南·科爾特斯打趴阿茲特克帝國時,後來國王蒙特蘇馬請他喝可可水,嚐過之後覺得驚為天人!就順便把 cacahuatl 帶回國,後來西班牙人就把它稱做 chocolate 了。西元 1615 年,西班牙公主安妮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也一併把巧克力飲傳到了法國。
巧克力最早期的樣貌與現今我們吃到的可是天差地遠,阿茲特克人是喝可可水,本來的風味是又苦又辣,是在傳到歐洲之後才改放香草和砂糖調味,接著又發展出添加牛奶的版本,這才比較接近現代的樣貌。
西元 1828 年荷蘭化學家范胡騰(van HOUTEN)發明了可以去除可可油脂的機器,因而製造出巧克力粉,也就是現在的可可粉。如今,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產公司就是荷蘭的 van HOUTEN。(你會不會覺得奇怪,明明是西班牙最先把巧克力引進歐洲,為什麼後來會冒出個荷蘭來呢? 這或許跟荷蘭與西班牙打八十年戰爭有關係。有機會再找出完整資訊與大家分享。)
西元 1847 年英國西部的布里斯拖港鎮利用可可所抽取的油脂(可可油),加入砂糖、可可的粉末,製作出不可飲用的「食用巧克力」,而那即是目前大家普遍認知的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則是在 1874 年問世。
文章出處: 好好過日子、 報馬仔
參考資料 2: 宮崎正勝(2013):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新北市:遠足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