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食補 先了解季節、體質
收治病例的臺中醫院中醫科邱瓊慧醫師表示,中醫有天人相應學說,亦即,人體對於四季及氣候變化會有相對的反應;即是所謂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是生長發育的季節,秋冬則是精氣內蘊的時節,冬季精氣內藏於腎。而台灣人又最喜歡食補,認為食物的偏性遠比藥物小,還可當主食長期食用。
四大體質 應「對症下食」
然而,在選擇食療及藥膳時必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體質屬性,「對症下食」。以下大致分為四大體質:
陽虛體質者,常有畏寒、容易疲勞、易水腫、臉色白、腹瀉等狀況,適合食用羊肉、核桃、韭菜、十全大補湯;
陰虛體質者,通常喜歡冰飲,常有口渴舌燥、易怒、易便秘,可多吃百合、白木耳、山藥、何首烏雞、六味地黃丸等食材及藥材;
氣虛體質者,常表現出氣短懶言,精神不振,易出汗,易患感冒等徵兆,適合人參雞,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腎氣丸等藥補;
血虛體質,面色萎黃,口唇甲色淡,易頭昏眼花,眼睛乾澀,心悸失眠,頭髮乾燥,手足麻木,適合紅棗、桂圓、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藥材。
邱瓊慧醫師提醒,使用食補或藥補來改善體質、增進體力雖是很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注意的是,選對食材藥材才能真正的進補,也可以避免讓「實者更實、虛者更虛」的錯補憾事發生了。(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