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醫療法人好心肝基金會好心肝門診中心院長王世晞】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為什麼肝不好,總是在無聲無息中發生?到底三十歲過後,要怎麼樣保養自己的肝臟?
用於治療B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連續三年居台灣十大暢銷藥物的第一名。事實上,台灣是在一九八六年,開始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目前三十歲以上的成人,並未在全面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的範圍內,約有一成五到兩成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可透過定期的篩檢得知肝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慢性發炎會使得肝臟細胞易死亡硬化,並成為有利於肝癌生長的土壤,適時介入治療,有機會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而肝臟有個特色,只要有四分之一的肝臟細胞,就還能正常運作,即便是早期肝硬化,甚至長出三公分左右的小型肝癌,仍有可能沒有主觀的不適症狀。因此,三十歲過後,要做好肝臟保養,最重要的是先抽血做病毒性肝炎的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曾感染過病毒性肝炎,若是B型、C型肝炎的帶原者,就必須特別注意定期篩檢及日常的養生,避免加重肝臟負擔。
到底肝病為什麼那麼難纏?什麼情況下,得考慮做抗病毒的治療?本週由專精肝病防治與治療的王世晞醫師,分享愛肝、護肝的日常養生之道。
關鍵一:肝臟是「阿信」 了解有無B、C肝很重要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我們吃下肚的食物、藥物,經過腸道吸收後,第一步就是進入肝臟這個大化學工廠,轉化成身體可運用的資源。無論吃的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還是地溝油,都由肝臟任勞任怨、無聲無息的概括承受,即便長期過勞,也沒有門路可以投訴。
當肝有慢性發炎,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較嚴重的發炎,出現胃口不好、肌肉痠痛、全身倦怠,常與感冒相混淆,不見得會想到要做抽血檢查。往往是有黃疸、小便有茶色尿、皮膚變黃、眼白變黃,才驚覺不對勁,這是肝病常常會被忽略,肝臟常在無聲無息中變壞的主要原因。
若是抽血有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除了定期做抽血檢查,了解肝發炎指數、病毒量等等外,也建議要做腹部超音波的篩檢,以便了解肝臟是否有脂肪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小型肝癌的異常變化。
關鍵二:及早藥物治療 避免進展至肝硬化、肝癌
台灣的肝病患者族群,以三十歲到六十歲為主,B型肝炎好發肝癌的高峰在五十七歲、五十八歲左右,C型肝炎好發肝癌的高峰,則在六十三歲、六十四歲左右。要能把握肝硬化、肝癌前的治療黃金期,才能及早因應。
至於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肝發炎指數為參考的指標,以B型肝炎為例,肝發炎指數兩倍、病毒量兩萬以上的患者,建議可考慮做治療,且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但若是家庭史中,曾有多位四十歲左右的年輕肝癌患者,即使肝發炎指數不高,但有病毒數很高的情況時,也會建議治療。
長期服用B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可抑制病毒的活性,降低病毒數,控制讓病毒不要作怪,有機會減緩肝硬化的程度;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有七、八成的機率,可透過治療,把病毒趕出肝臟,達到檢測不到病毒的成效。如果治療效果不彰的情況時,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做藥物的抗藥性檢測。
關鍵三:喝酒傷肝 有B、C肝宜滴酒不沾
日常生活又該如何養肝?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脂肪肝是除病毒性肝炎外,最常造成肝發炎的因素。喝酒傷肝,是因為酒精主要是由肝臟做解毒,代謝物會引起肝發炎的傷害,直接導致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如果是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建議高掛免戰牌,盡量做到「滴酒不沾」。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我們都知道不能吃來路不明的藥物、黑藥丸,以免傷肝,但往往對一些具有保健訴求功能的食品,喪失戒心。臨床上,可以觀察到有些患者因為攝取天然青草茶、醃製食品、紅麴,甚至保存不當而有可能滋生黃麴毒素的花生、穀類、咖啡豆,使得原本很穩定的肝發炎指數,突然出現異常升高的情形,建議要與醫師討論可能的因素,並多留意食品的新鮮度及保存狀況。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的脂肪異常堆積,也是西方人肝硬化,須做肝移植的重要病因。但對台灣人來說,脂肪肝對健康比較重要的意義,還有防範對心血管的危害。因為脂肪會過度累積在肝臟裡,也常常表示心臟血管、腦血管、頸動脈有可能有粥狀動脈硬化,導致動脈狹窄的可能性。
一旦有脂肪肝,即代表脂肪代謝異常,常見的原因有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飲酒過多,而急性或慢性肝炎發作,也會形成脂肪肝,是重要的健康指標。除戒酒外,宜少吃甜食、適度運動,積極控制體重、血糖、血脂異常、肝炎,不只對肝臟有助益,對心血管保護及整體的健康,也有加分。
日常保肝3秘訣
30歲到60歲是養肝的黃金期,即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脂肪肝,做好肝臟的基礎保養。
1.肝病無聲無息, 有無B肝、C肝,務必定期做抽血、腹部超音波的篩查。
2.花生、咖啡豆、穀類若保存不當,有可能滋生傷肝的黃麴毒素,要多留意。
3.酒精主要是由肝臟做解毒,會引起肝發炎。B肝、C肝患者宜滴酒不沾。(商業周刊1426期 黃秀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