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腦功能是根據與其他人面對面的互動而設計的。但當前的孩子卻花上無數個小時,一個人面對著螢幕,」高曼說:「我的擔憂是,孩子會因此而分心,無法理解自己、管理自己、了解他人,這會造成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毀滅性影響!」
於是,他與聖吉兩人合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腦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與組織管理學等跨領域知識彙整在一起,歸納出未來教育新焦點,且需要在最傳統的學校學習中落實。
要培養專注力
玩偶當呼吸夥伴,降低浮躁:首先,必須讓孩子先學會如何專注
場景拉到美國紐約,哈林區一間以西班牙裔為主的學校裡。10幾個8歲的孩子躺在教室地板上,肚皮上各自放著一隻填充玩偶。
這個名為「呼吸夥伴」的遊戲,能讓原本心情浮躁的孩子,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安靜下來,同時還能提升專注力,效果甚至可以維持一整天。
高曼指出,專注力與管理破壞性情緒的迴路是同一條。當人心煩意亂時,腦中負責處理緊急狀態和威脅的「杏仁核」就會啟動,神經迴路會傳遞訊息到掌管決定、執行的中心「前額葉」,送出阻隔信號。如果前額葉的神經迴路夠強壯,就能管理生氣、煩惱、失望、恐懼等負面情緒。
孩子在專注呼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去觀察與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如何克制衝動。
要培養感受力:互動玩鬧,更能學換位思考
然而如果過度專注在自己身上,也會變成自我中心,這就需要第二步:理解他人感受。
在一個名為「關懷教室」的空間裡,一個國小二年級的班級正在進行腦力激盪,思考老師出的題目:「如果你懷疑蠟筆被某位同學拿走了,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最好?什麼樣的作為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有趣的是,經過這樣的模擬討論後,全班一致同意氣沖沖的興師問罪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並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先跟對方聊聊,站在對方的角度再決定如何反應。
「當我看著你的時候,大腦會即時讀取數千則訊息,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麼做最適合,」高曼說:「但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只能接收到單一訊息,」
從專注自己到關懷他人,最後一個能力,是用系統思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大師看台灣教育:考試比數位分心,危害更大
高曼直言,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強調考試的能力。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候,限制他們與同伴互動,只一味要求他們專注在書本上,這樣的危害一點不亞於整天盯著螢幕。
高曼說,不管你在課業上表現多傑出,如果沒有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管理自己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上最多只能達到平均數。
「讓孩子花時間去看著其他人,聽其他人說話,了解他人的感受吧!只是捧著書本或盯著螢幕,他們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學習!」高曼說。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