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煎藥、科學中藥誰有效?10個建議讓藥效更好

205,038 收藏2

撰文/陳詩婷
專業諮詢/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張永勳教授、前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陳旺全中醫師

根據調查,臺灣約有8成的民眾看過中醫、吃過中藥,然而,到底該怎麼正確使用中藥裡頭的學問可是太多了!

事實上,比起西藥,吃中藥的規矩及禁忌又更多,種種問題像是:水煎藥一定比濃縮中藥(科學中藥)好?如何確保購買中藥的安全性?怎麼保存中藥?過期中藥該怎麼處理?可以長期服用嗎?都是民眾服用中藥常遇到的問題。

基於此,《健康世界》收集有關民眾使用中藥最常碰到的問題及迷思,邀請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張永勳教授,及前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陳旺全中醫師一一替你解讀。


Q1 水煎藥效果一定比濃縮中藥(科學中藥)好?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認為水煎藥效果比濃縮中藥好,不過,張永勳教授談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解釋,濃縮中藥的緣由是來自現代人的忙碌,因此發明出服用與攜帶方便的濃縮中藥,也就是俗稱的科學中藥。它的本質是利用傳統水煎藥水,在低溫低壓的環境中將水分蒸乾,然後再製成粉末狀而成,而服用時再配白開水還原,照理來說應該與水煎藥效果相同,那為什麼有些人會說水煎藥效果比濃縮中藥好?其實箇中的道理就在於「抽出率」的高低。

張教授說明,像是樹幹或枝條類中藥材,因為纖維較多,可抽出成份比率較低,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將 100 公斤的桑枝,用水熬煮濃縮去藥渣後,最後只剩 1 公斤不到,為 100 倍之濃縮,但濃度太高,所以會添加程度不一的賦形劑稀釋至 5~10 倍。相反的,一些根莖類滋陰藥材,若以 100 斤的原料抽出,重量可達 30~40 斤,僅為 2~3 倍之濃縮,如此抽出比率的高低,才會造成人們口中說的水煎藥效果比濃縮中藥好的緣故。

此外,因為我國中醫師開藥的劑量差異相當大,如果是自費飲片,劑量沒有高低標準,有的病患還會帶著像小山一樣高的中藥材回家煎煮(相較起來,日本及韓國的開藥飲片劑量就較低);而濃縮中藥,政府健保給付一包僅有 4~6 克,如此的劑量差異,也造成許多人認為水煎藥效果比科學中藥好的原因。

回歸到問題點:「那到底劑量多高才有效?」張永勳教授舉個有趣的例子,治病如同爬山,有些人直線上衝,有些人慢慢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只要都能攻頂,治好疾病,過程如何都顯得不重要了,所以,最後還是得回歸中醫師的診斷,只要民眾遵守中醫師的醫囑,按時服用,一發現問題立即與中醫師討論,就包準不會有問題!

 
Q2 吃中藥有何禁忌食物?

陳旺全醫師說,中醫非常強調服用中藥的「忌口」,指的是治病服藥期間的飲食禁忌,因為形形色色的食物具有不一樣的性能,對疾病的本身,或是藥物的治療作用均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服用中藥學會「忌口」有一定道理。

陳旺全醫師說明,飲食禁忌包括「病症」食忌和「服藥」食忌。病症食忌是根據疾病性質來講究「忌口」,像濕熱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品,而寒涼症就應忌食生冷、寒涼的東西,比如高血壓屬於濕熱病,就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進補藥材性燥,不適合此時補養;而消化性疾病屬於寒冷症,就應避免寒性食物。

而服藥食忌是根據中藥材來講究忌口,比如服人蔘時忌黑豆、甘草或白蘿蔔,否則會降低人蔘的藥性;服中藥補血時不要喝濃茶,因為濃茶裡的鞣酸,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應以喝白開水為主。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症,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藥時更不宜吃辣椒,否則會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

為了讓中藥的療效有更好的效果,陳旺全醫師表示,當你在服用中藥時,一定要特別詢問中醫師飲食的禁忌,以下陳旺全醫師就舉出民眾服用中藥常見的錯誤:

(1)服中藥補血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2)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白蘿蔔:因為白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蔘等滋補類中藥時,吃白蘿蔔會降低補藥的效果,影響藥物的補益作用。

 

(3)患消化道疾病忌吃寒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在服用健脾、溫胃或胃藥時,最好避免服用寒性食物,及難以消化之糯米、豆類等食物,否則會刺激胃腸,使所服的中藥不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4)高血壓患者禁吃燥熱補品:因高血壓患者原本血壓就容易上升,若再服用較躁的進補藥材,吃了以後血管會擴張,當血流加大,就容易造成血壓的上升。

 

Q3 哪些中藥適合飯前吃?哪些中藥適合飯後吃?


陳旺全醫師表示,中藥飯前吃、飯後吃可是大有學問,治療腸胃道疾病、驅蟲藥方等藥物,適合飯前服用;而胸膈以上的疾病,或是藥性較強的藥物,則是適合飯後服用。

適合飯前服藥的藥方,大約可分為三大類:

(1)治療肝、腎及胃腸道疾病的藥方:因為飯前胃比較空虛,藥劑能以較高濃度快速進入小腸被吸收,故治療腸道疾病以及肝腎病變為主的方劑,適合飯前服食。

(2)補益強壯及養生抗衰老方劑:大部分補益氣血或調理人體氣血陰陽作用的方劑,如果選在飯前服用,較能讓其藥效充份發揮。

(3)驅蟲藥方劑:空腹服用驅蟲方劑能使腸胃道保有較高濃度的藥劑成份,便於藥劑直接作用於蟲體,尤其是人體消化道的蛔、蟯、鉤等寄生蟲,讓蟲體得以快速排出。

而適合飯後服用的中藥也大概能分為三大類:

(1)治療胸膈以上器官病變的方劑:神農本草經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中醫認為,在飯後服用其治療方劑,除了能延緩藥物下行的功能外,也有向上引藥的上行效果。

(2)以袪風濕藥物為主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外感風濕所致的頭痛、身痛等,因為常用的袪風濕藥容易刺激或損傷胃腸道黏膜,若在飯後服用,就可以防止腸胃道的刺激。

(3)藥性猛及有毒之方劑:一般常用的有毒中藥,因藥性作用較強,容易產生噁心、舌麻等輕微中毒情形,如果飯後服用,可減輕藥性對脾胃不利的影響,延長肝臟的解毒時間。

而安神類藥物,以睡前服用效果最好。但陳旺全醫師提醒,不管是飯前或飯後服藥,間隔應至少隔半至1小時,以免影響藥效。

Q4 中藥和西藥可以一起服用嗎?

陳旺全醫師說,至少要間隔 1~2 小時,避免產生干擾作用,導致藥效失效或加乘的效果,例如常見的感冒中藥葛根湯,能幫助體溫升高以活絡免疫功能,若又吃西藥的鎮熱解痛劑,則互相抵消而削弱效果;而病患若服用含抗凝血劑的西藥,同時又吃活血化瘀的中藥如紅花、當歸,容易導致出血,建議同時看中、西醫的民眾,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以利醫師斟酌搭配藥方。

Q5 吃中藥可以配茶或牛奶嗎?

陳旺全醫師建議不要配茶飲用,服用中藥最好配溫開水,因為茶葉裏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時服用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除了治療風寒頭痛時,可用茶來飲用以清利頭目。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 2~3 小時後再喝。

服用中藥也不要配牛奶,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可能會與中藥結合,影響藥材的療效。而吃濃縮中藥,也建議將藥粉與溫開水充分混合後再服用。此外,為了避免藥粉在食道中沾黏或嗆到,盡量不要把藥粉直接倒入口中再喝水。

Q6 中藥材有保存期限嗎?該怎麼保存?過期中藥該怎麼辦?

當然有保存期限。陳旺全醫師表示,臺灣氣候炎熱且潮濕,而大部分的中藥材都怕潮濕、高溫的環境,放久容易變質減低原有的藥效,所以在保存上就必須特別注意。

正確存放中藥的方式,應是放置乾燥、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而變質,若有過期、變質或變色的情形應避免服(使)用。

張永勳教授則說,一旦發現藥材發霉,應立即丟棄,可千萬別以為拍掉表面的黴菌後,就可以安心服用,因為發霉的中藥材已經產生黃麴毒素,一旦服用了,很容易傷肝,像日前報導指出,一名女子因為服用已經發霉的中藥材,結果導致猛爆性肝炎,差點連命都沒了,呼籲民眾不可不慎!

以下,舉出常見中藥材的正確保存方法:

(1)中藥飲片:將藥材放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照射,或者可放置於密封、不透光的真空罐裡,隔絕空氣進入,而有些藥材因含水量和營養成分高,建議放於冰箱內保存,例如枸杞、紅棗、人蔘、當歸、天門冬…等,一旦發現中藥材有發霉、變色或是油味時,則不宜再使用。

(2)濃縮中藥:一般只要在室溫下放置於陰涼乾燥處,並避免日光曝曬即可,若需長期服用,建議可存放於防潮箱或冰箱冷藏,避免吸潮結塊而造成藥物變質。

(3)水煎劑:已經煎煮好的藥湯,若沒有喝完,應存放冰箱冷藏,一般不建議隔夜服用,即使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也不應超過3天,以免藥液變質影響健康。

至於過期中藥或是發霉中藥材該如何處理?除了立即丟棄,避免食用外,陳旺全醫師則提出不同的處理方式,其實中藥材過期或煎煮後的藥渣,仍然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像陳醫師自己就會物盡其用,將藥材曬乾磨成粉末,當作栽培花草樹木的有機肥料,結果花花草草都長得特別好,民眾不妨也試試。

Q7 消費者如何聰明購買中藥材?如何避免購買到劣質中藥?

大家都知道,常吃西藥對身體會有負擔,不少人就開始改吃中藥,然而,在追求養生的背後,你可曾思考過:「中藥材怎麼來的?到底誰來把關?該如何避免購買到劣質中藥呢?」

張永勳教授說,臺灣受限於緯度及氣候緣故,絕大多數的中藥材必須仰賴於進口,其中高達約 85~90% 都來自中國大陸。然而,許多研究都曾經揭露,原應用來治病救人的中藥材,卻成了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兇手。

2013 年 6 月 24 日,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為了解中國種植的中藥材品質,對中國 9 座城市的 9 家連鎖中藥房的 65 個常見中藥材樣本,發表一篇《藥中藥──中藥材農藥汙染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其中的 48 個樣本裡發現農藥殘留物,在 26 個樣本中檢驗出 6 種禁用農藥,有一些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劇毒農藥,甚至有 1 種農藥殘留量超過了歐盟現值 500 倍。

針對消費者擔心的中國大陸中藥材安全性問題,其實行政院衛生署自 2004 年即提出「建構中藥用藥安全環境」第一期計畫,以建立中藥品質科學化之評估標準,實施中藥材包裝標示、中藥材重金屬、農藥殘留、微生物等檢測規範,執行以來已大大降低中藥材誤用混用之情形;而目前「第二期(2010~2014)建構中藥用藥安全環境計畫」也持續為中藥用藥安全把關。

此計畫朝中藥材管理三階段之時程加緊實施管控:第一階段為推動中藥材之包裝標示,以確認產品責任歸屬;第二階段為針對重金屬、異常物質及黃麴毒素等,陸續訂定公告各項限量標準,以確保中藥材之使用安全衛生;第三階段則致力完備中藥材之源頭管理機制,對進口產品文書認證及落地追蹤等工作加以落實持續推進。

其中,陳旺全醫師說明,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推動「中藥材包裝標示」,規定 324 種常見中藥材的包裝必須標示品名、重量、製造日期、保存期限,還有製造商、進口商、販賣商的名稱及地址,以確認產品責任歸屬,一旦消費者發現問題,就可立即追溯源頭;此外,國內的濃縮中藥也都通過 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認證的藥商所生產,所有製造流程都有控管,對於重金屬、生菌素等微生物都有安全規範,民眾可不必過於擔心。

那麼,民眾該如何確保自己不會購買到劣質的中藥材?張永勳教授說明,未來期望能建構進口中藥材,都要附上認證的檢驗報告,目前只要民眾避免在路邊攤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材,儘量找信譽好、有包裝標示的中藥材,有問題才能追溯源頭。

此外,陳旺全醫師說明,目前在臺灣買到的中藥材,都有政府及藥廠的把關,要買到劣質中藥的機率較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臺灣民眾喜歡至大陸旅遊,喜歡在觀光地區購買便宜的中藥材,呼籲民眾別聽信無從查證的消息來源,像近期因為甄嬛傳戲劇效果,許多民眾特地到山東買「東阿阿膠」,就很有可能買到劣質的阿膠,呼籲民眾,別在觀光地區或夜市購買中藥材,應找信譽好、合法的藥廠,才能確保您購買的中藥材安全。

Q8 自己回家煎藥,藥水顏色越來越淡會影響療效嗎?

張永勳教授說,很多民眾自行購買中藥材回家煎,其實都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分開煎藥」。民眾若是分開煎藥,就會發現第一次煎出來的藥水,顏色很深、味道很濃;但隨著第二次、第三次煎後,顏色會逐漸變淡,味道也變的清淡,當然療效就會降低。

為了使藥效更均勻,其實正確作法應是將藥材提前熬好,也就是一次煮成 3 份(1 日份),接著將 3 杯藥水充分混和後,再分成 3 杯;如此一來,才能保證每次喝下去的濃度都相同,除了不會影響療效,也能防止藥材因為天氣炎熱或濕度太高,放置容器的藥材變質或發霉的情況發生。

Q9 煎藥容器要怎麼選擇?

過去老一輩的人都會說,煎藥容器避免使用鐵鍋或銅鍋,最好是用陶鍋或砂鍋,真是這樣嗎?張永勳教授說,的確,過去製鐵技術尚未成熟,不管是鐵器或是不鏽鋼都很容易生鏽,煎煮過程,這些金屬容器內的金屬離子可能會跟中藥材產生反應,影響療效,甚至產生毒性。

然而,張永勳教授說,隨著時代演進,製鐵、不鏽鋼品質越趨成熟,產生交互作用的機會很低,只是為了避免鍋底會燒焦清洗不易,建議使用自動煎藥的機器,既可以設定時間,也能夠保溫,一舉兩得。

Q10 大家都說中藥藥性溫和,沒有副作用?可以長期服用嗎?


相較於西藥,中藥一直與「天然、溫和、無副作用」畫上等號,但真是如此嗎?張永勳教授說,很多民眾常有這樣不正確的觀念,其實不管任何藥物都是用之得當是「藥」,用之不當是「毒」,常見的四物、人蔘、當歸等普遍的中藥,若使用方式錯誤,也會造成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此外,也別以為中藥藥性都溫和,像常被用來治療腹水腫脹的「巴豆」,因巴豆油的毒性很大,只要 1 c.c.,就足以讓人致命,所以一般都去油,製成巴豆霜使用。

陳旺全醫師則說,中藥與西藥一樣,也是屬於藥品,仍有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像是高血壓患者,若服用了進補中藥材,就會口乾舌燥,而糖尿病患者如果再使用蜜製藥丸,也會造成血糖變高,甚至讓病情更嚴重;提醒民眾,在使用任何中藥時,保險做法還是先請教專業中醫師,根據個人的症狀與體質差異來調整使用,才是維護健康的上上之策。

至於中藥到底可不可以長期服用,陳旺全醫師說,長期服用當然可以,但前提是必須依照中醫師的醫囑,像目前健保給付慢性病患的標準是可開 14 天以上、1 個月以內的藥物用意就在此,透過定期的回診與檢查,才能確保患者目前服用中藥的適切性。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