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成功的半路上
大多數人認為,我們距離這個願景還是非常遙遠;殊不知,我們已經走在半路上。常去大醫院看診的人都知道,每個人的病歷,都已經儲存在各大醫院的私有雲裡。但是,這些存在各醫院雲端的資料,究竟怎樣地被使用呢?
在多數狀況下,我們的病歷走不出這一家醫院。這些醫院所各自擁有的電子病歷,最大的用處是我們在此就診時,醫師可以參考。這樣的醫療雲,充其量只是個「病歷倉庫」,距離前面提到的大效益,的確還有段距離。
即便如此,這個病歷倉庫還是花了非常大的醫療資源,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各醫院為了打造這朵私有雲,醫生得一邊看診、一邊敲鍵盤輸入資料;護士在照顧病人之餘,要利用休息時間在護理站把資料電子化,醫院更要投入大筆預算添購IT設備。
但是,這個由全台灣最聰明的一群人,耗費無數精力與時間打造的資料庫,是否能變成全民福祉之基石?花了這些工夫,留下了完整病歷,可以避免醫療糾紛,也能申請健保補助。但想想看,避免醫療糾紛和申請健保補助,就是創造了最大的價值嗎?
其實,邁向公共醫療雲的願景已經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要把各大醫院的私有雲串起來。如此,能夠幫助台灣民眾與醫療從業人員的公共醫療雲,就到位了!儘管只差臨門一腳,但為何這一腳,卻遲遲舉不起來?關鍵因素,是個資安全的疑慮。
保護個資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降低人們就醫門檻、提升醫療水平、幫助人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何嘗不是重要的任務?因此我們現在更要認真思考的是,如果完成公共醫療雲可以為國家帶來龐大的價值,那麼現在該做的,應該是全力發展一個安全無虞的資訊安全架構,而不是因為一絲疑慮,就全盤放棄。
兩種思考的差別在於,一種是積極的贏家思維,想贏、想求進步,另一種則是因為怕輸,採取消極防禦。想贏,就要做能夠創造價值的事,而不是害怕千萬分之一的風險,而裹足不前,使創造價值的循環停滯。
在資安妥善控管的架構中,打造公共醫療雲,就能使醫療紀錄成為國民健康與照護的技術後盾。國民變健康,健保的耗用就會減少。而當全球醫療業想跟台灣合作研究,就有機會提升總體經濟,同時精進台灣研發實力,成為一良性循環。那麼,我們現在該做的,究竟是用台灣最擅長的資訊科技技術克服障礙,還是在個資問題前躊躇不前?
台灣的面積大小適中,人口密集,大部分的區域擁有都會的方便與效率,人口數量也足夠形成統計意義,加上醫療和科技產業進步,若我們能落實先前提到的這些優勢,將能建構出具有高水準、高價值,同時利益又是全民共享的醫療雲資料庫。
搶救明天的健康,用創造價值的思路,台灣的遠景,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