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祖宗沒有糖尿病? 談原始社會留下的健康啟示

15,071 收藏0

【早安健康/朱真一】上期談我們老祖宗狩獵及採集(以後簡稱獵採)生活方式的社會,老祖宗能在險惡的環境下生存,大自然環境主宰人類的進化。

最近約 1 萬 1 千年前,人類才開始改變生活方式進入初步的農業社會,比起6百萬年的獵採生活社會可說相當短。上章談到 Dr. Diamond 書說,多研究原始傳統社會,可學習健康之道。

6 百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從黑猩猩分支出來,步步進化成現代人,獵採生活方式可說已深植入我們的基因中。現在的環境已大不同於從前,生活方式更有變異,同樣的基因扮演不同的角色。此系列討論我們老祖宗「鑽石言」的健康忠告,我們應多去瞭解這些基因,環境及生活方式差異的對健康的意義,從此學習來促進健康。

傳統及現代社會的健康問題

現代的文明(或如上期稱 WEIRD)社會的健康問題,以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及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及癌症等最嚴重,原始傳統社會幾乎沒有這些疾病。

最主要生活方式很不同,食物多寡、種類及吃的習慣不同。現代人除吃得太多外,食物不同,太多美味好吃的精緻食物。這類食品多糖、多鹽、多脂肪,複雜的醣類如澱粉較少,簡單糖類如蔗糖、果糖太多,肉類及加工改造食品多,食物的纖維太少而飽和酸脂肪又太多。

較原始的傳統社會主要靠獵採及農業,生活辛苦,需要經常勞動工作才得溫飽,沒太多閒暇逸樂的時間,社會的人際相互關係跟現代社會也不一樣,傳統社會沒有或少菸、酒及麻藥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疾病的盛行,所以多研究傳統較原始的社會,我們可以學習更多的「鑽石」教訓。

1964 年 Dr. Diamond 第一次前往新幾內亞去調查研究時,還不到 50 年前,那裡的人都相當瘦,肌肉結實如歐美地區經常訓練的運動員,他們很有體力及耐力。他說那時幾乎沒看過有肥胖或過重者。醫院的病人,幾乎沒有上述西方國家盛行的非傳染疾病,絕大部分是傳染病。

曾幾何時,現在新幾內亞城市最西方化的社區,肥胖者很普遍,成人的糖尿病率高達 37%,是世界上最盛行的地區之一。從前幾乎沒有的心臟血管病,在西方化社區已很普遍。這現象當然不限於新幾內亞,凡是最近從「窮」國快速變成較富有的國家,包括臺灣都類似。這些國家中,當然還有些居住於較鄉村沒西方化的地區,過傳統的生活方式者,他們的非感染性的慢性疾病仍很低。

傳統社會西化後的糖尿病

下面來討論傳統社會西方化後的健康問題,較容易讓人瞭解為什麼,我們老祖宗的作法可以當作我們的健康教訓。

以前一再地在本刊寫有關糖尿病的故事,談糖尿病跟族群的歷史文化及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約 10 年前看到 Dr. Diamond 在 2003 年的 Nature 雜誌上(423:599~602)寫的一篇文章《糖尿病的雙層困惑(The double puzzle of diabetes)》。此文比較不同生活方式族群的糖尿病盛行率,討論為什麼世界各地糖尿病人數急增,使我更進一步去探討,更瞭解臺灣人的糖尿病為何會飆升。

早在 1962 年 James Neel 就提出節儉基因(thrift genes)來解釋那時第二類糖尿病漸增的原因。有此基因者較有效地利用食物,使多出的能量儲存於脂肪中,飢饉時脂肪較多而較能生存。

歷史上愈多飢荒的族群,大自然就選擇愈多有此基因的人。有此基因者,從前獵採以及農業的社會時,因須多勞動才能生存,不會肥胖及有糖尿病的問題,到了富裕的社會,因吃得多又有效地利用食物,儲存了更多食物能量為脂肪,再加上不必勞動,變成肥胖及有糖尿病。


表一摘自上期討論過 Dr. Diamond 的新書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用糖尿病的盛行率來討論,容易瞭解老祖宗如何提供我們「鑽石言」。大家大概馬上會注意到表一中,非歐美白人的族群中,奉行傳統的生活方式的族群,如窮阿拉伯人(B1)、猶太人(C1)、印度人(D1)、中國人(E1)、南太平洋島人(F1)、新幾內亞人(G1)、澳洲及美洲原住民(H1 及 I1)沒有或幾乎沒有糖尿病。

同樣的族群若有機會西方化後,糖尿病增加很多(B3,C2,D3,E2,F2,G2,H2,I2)。若加注意,這些族群中,越富有或可說越西方化的,糖尿病越多,如阿拉伯諸國的比較(B1,2,3)。這表有些但未完全列出數據(D1,2,3),比較印度鄉下、城市以及國外各地,印度人也一樣越西方化越多糖尿病。

這些族群中,南太平洋島人(F2)、新幾內亞人(G2)、澳洲及美洲原住民(H2,I2)的糖尿病特別高。這幾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非常險惡,飢荒機會多,可能因此選擇了更多有節儉基因者。大家容易瞭解這幾個族群因此會特別多有節儉基因者。一旦西化後,少勞動及西式食物,糖尿病及肥胖症比其他地區更盛行。最近不少人稱這種西方生活方式的改變為「可口殖民地化」(Coca-Colonization)。


歐洲人糖尿病率低,向外移民者較高

表一可看得出來,歐洲人的糖尿病率反比其他地區都低,為何過最西方式生活,及最富裕的族群反沒高糖尿病率?最近幾百年歐洲幾乎沒有飢荒,一旦歐洲大陸某地區農業收成不好,政府較有能力快速地運輸食物,分配食物避免飢饉。

16 世紀後不同的農作物從世界各地帶回歐洲,食物多元化後可減低單一食物欠收引起飢荒。歐洲的灌溉技術較進步,減少只靠自然雨量的風險,沒有飢荒,大自然不會選擇有節儉基因者。 
  

歐洲在最近幾百年,漸漸變成成富裕的社會,可能就像上述討論的一些傳統社會族群西方化後,糖尿病流行,但不是遽升,而是慢慢地增加。當時的醫療不如現代醫學,有糖尿病者容易死亡,有節儉基因者漸被淘汰。在歐洲有節儉基因者在最近幾百年不增加反而減少,所以歐洲的糖尿病反較少。

類似的理由,若看表一 F 欄的諾魯人,2010 年的糖尿病盛行率,比 2002 年減少,可能不是諾魯人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回復較傳統的生活方式,多運動多勞動,改進食物。最可能是像歐洲百年前的富裕社會,諾魯的醫療不似西方的普及,糖尿病多、死亡率高,漸漸淘汰掉有節儉基因的高危險性者。

表一中,為什麼白人移民到外地者比居住於歐洲者高?像白人移民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者,糖尿病率比歐洲本土較高些,不少人的研究認為,從前移民出去者本較窮困,有節儉基因者多些。再加上移民路途上,以及剛到新移民地都有不少困境,大自然選擇較多有節儉基因者,所以糖尿病多些。


印地安人傳統及西化的比較

表一最後一欄(I)提到的 Pima 族,美國最多人研究。Pima 族人大部分居住於 Arizona 州保護區內,另有少數在墨西哥國內,兩地已隔離幾百年。在美國的 Pima 族最近 2、300 年以農業為主,河邊開了運河而有好的灌溉系統。19 世紀後半期,白人移民到河上流地帶,引走河水,Pima 族人缺水而有困難從事農業。

1870 年後漸有飢荒,不少人死亡而人口遽降,可說一再地大自然選擇有節儉基因者。1900 年以後政府把 Pimaz 族人遷往保護區內,「徹底」地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沒人再從事傳統的農業,沒勞動外,吃太多精製食品、肉類、速食及糖果糕點等西方化食物,難怪肥胖者到處都是。

墨西哥的 Pima 族到 1980 年代初仍過傳統的農業及狩獵生活,每星期勞動工作 40 小時以上,吃傳統農產品、少量肉類及牛奶,食物熱量不到美國同族人的一半。兩地互相比較時,如表 2 中,美國的 Pima 族人比墨西哥較高較重,BMI 更是驚人的,一半的男人達到肥胖(BMI>30)而一半的女人更達超肥胖(BMI>35)標準。男女的膽固醇都較高,男的糖尿病盛行率更高達 50% 以上。調查當時,墨西哥 Pima 人已有些西化,開始有糖尿病,表中另一智利山區的印地安人(I1),糖尿病只有 1%。


「好」或「壞」基因

6 百萬年的獵採生活時代,節儉基因是當時使人較容易生存的「好基因」,可是到了現代的文明富裕社會,「好基因」變成「壞基因」。食物過多外,有此基因更有效地把過量的能量保存好,導致肥胖症及糖尿病盛行。

類似狀況如從前鹽是極難得到生活(生命)的必需品,當鹽不易獲得時,那時代的「好」基因,使腎臟能回收較多鈉,以減少鈉從尿排出,人更能生存。現代不同,鹽很便宜也很容易得到,食物中的鹽太多,「高回收鈉」基因變成「壞基因」。回收更多的鈉,體內多鈉造成高血壓、中風、心臟血管病等疾病。下一章再較詳細些來討論鹽的問題。

因時代不同,有些基因在健康上有不同意義。在本刊寫過的各種地中海貧血就是一例。有這些基因者,可稍減少一些瘧疾的死亡率,在熱帶、亞熱帶瘧疾盛行區有生存的優勢,有此基因的人漸增加。可是在臺灣,最近幾十年已沒有本土的瘧疾,當然沒有優勢可言,雖不會增加,基因仍將繼續傳承。

地中海貧血很多很複雜,極少數較嚴重尤其遺傳自父母親雙方的此類基因者,容易死亡。只不過最近幾十年,以前容易死亡者,因醫學進展,可靠輸血而活得更久,最近更有血幹細胞移植可治癒,新文明社會的貢獻。地中海貧血基因,從前在熱帶、亞熱帶是有優勢的「好」基因,目前醫學發達進展下,有另類的醫學意義及問題。

我們仍要瞭解,我們的身體較適應 6 百萬年的獵採生活方式,身體很多方面跟目前的西方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探討原始傳統社會,希望能找出切實際且可以實踐的生活方式,來增進我們的健康,減少上述的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

我自己讀了這類書及文章後,更加警惕,一直找辦法實踐老祖宗的「鑽石言」最重要的兩點,多勞動及吃老祖宗的食物。下章討論完鹽的故事後,再一起提出我的看法,向大家請教。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