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躺在媽媽腿上,讓媽媽挖耳朵的經驗。不過,耳屎其實是好東西,具有保護外耳道不受細菌攻擊的能力。除非耳垢已經多到發硬、影響聽力,否則平常不太需要挖耳朵,想享受挖耳快感,可能得再等等了。
耳垢是皮膚死亡角質,與皮脂、耳臘混合的分泌物,呈微酸性(pH值6.1),能抵擋外來的細菌、黴菌以及灰塵。大多人習慣一段時間後,就會拿耳耙子清耳朵,但其實我們的
耳朵為了防止耳垢影響聽力,早已發展出一套自我清潔功能。
當我們吃飯時,下顎的咀嚼動作就會把外耳道的耳屎慢慢往外推。經常用棉花棒和耳耙子挖耳朵,不但會讓耳朵處於潮濕的環境,失去保護及抗菌功能,還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長期積累形成硬塊,反而更不容易排出。
累積在耳道深處的耳垢,除了可能影響聽力,還會脹痛,造成頭暈。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博文醫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耳垢過多影響聽力、造成搔癢,或遮蔽醫生檢查耳道的視線,才需要清耳垢。
當耳垢過硬,建議可使用嬰兒油、耳滴劑軟化它後,再予以清除。此外最好請別人幫忙,避免自己挖得太深、太大力,傷害耳膜與皮膚,並避免與別人共用挖耳器具,防止感染。
如果游泳後耳朵進水,也先別急著使用棉花棒,可以將頭輕擺一邊,讓水自然流出,或用吹風機離耳朵約30公分,再用弱風慢慢將耳道吹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