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9月26日為止,伊波拉確診病例達6,553例,其中有3,083人死亡;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國疫情最為嚴峻,若不採取新措施對抗疾病,估計11月初時患者將增至2萬人。美國CDC也警告,明年1月時,西非伊波拉病患恐怕會暴增至55萬-140萬人。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強調,伊拉波不會透過空氣傳染,要接觸病人體液才會染病,而且要等患者出現症狀時,才有傳染力。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英語:Ebola)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可導致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 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感染途徑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
人類因直接接觸已感染動物的血液,及體內排泄分泌物而染病,包含黑猩猩、大猩猩、蝙,蝠、猴子、森林羚羊及豪豬;也可能因照料病患、或傳統埋葬前置作業的清洗過程,直接接觸血液及體內分泌物,進而造成疫情快速擴散。這就是為什麼病毒通常在家庭、朋友及照護人員間造成群體且直接性的感染。
感染症狀
感染潛伏期約2 到21 天,出現急性發燒、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及喉嚨發炎,嘔吐、腹瀉、起疹子及腹部疼痛也是一般常見症狀。部份染病病患也會有眼睛發紅、打嗝、併發器官衰竭及失血現象,體內及外部引發的症狀皆有可能導致死亡風險,目前近90%的感染病例已確診死亡。
診斷分析
根據感染病狀及血液檢測診斷是否感染病菌,此檢測需依賴高精密儀器及安全的處理。目前僅少數幾間實驗室擁有此定期的檢測資源。通常樣品需被非常小心謹慎的運送確保診斷結果。
治療
目前尚無特殊伊波拉病毒的治癒方式,感染病患以支持性治療法為主,包含病患的體液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
預防措施
目前尚無預防伊波拉病毒感染的疫苗能施打預防
• 提高自我衛生防疫
• 避免接觸已感染病患
• 避免接觸生病病患及由病患體內排出的任何排泄物及液體
• 避免直接近距離接觸動物,包含蝙蝠
• 不要食用蝙蝠或叢林肉,大猩猩、猴子及其他靈長類動物
• 避免傳統埋葬前置作業清洗過程或其他團體活動後共同群體洗手
當健康專家處理疑似感染病例或接觸具潛在性感染器具時,應遵守制定的嚴格預防策略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差旅風險
目前病毒擴散較嚴重的地區是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幾內亞、賴比瑞亞、剛果共和國、蘇丹共和國、烏干達及美國德州。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國際S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