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親病逝家屬可能出現5反應!自我調適抒發哀傷助回歸正常生活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分析,至親驟逝可能讓家屬經歷5種歷程,先是震驚與否認,接著憤怒、內疚與自責、憂鬱與絕望、接受與調適等情緒。在這段過程中,家屬除了悲傷難過等情緒外,甚至還可能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反應。
根據台北榮總衛教資料,此時建議採取一些行動,抒發哀傷情緒,由於每個人處理哀傷的方式都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即可,例如給自己一些時間來接納自己的情緒,或是和其他親友分享心情、讓情緒有個出口,當然也能透過運動,找到正向的自己;有些人尋求信仰支持,也有些人回歸工作岡位、維持人際關係,試著重建生活。
摯愛離世如何幫助悲傷親友?別說「要堅強」,靜靜陪伴做到這件事更加分
另一方面,旁人可以怎麼幫上忙呢?心理師盧美妏在臉書發文談到,喪親者的情緒通常是混亂的,此時最重要的不是「開導」,而是透過陪伴,讓他們知道無論情緒如何變化,都有人在身邊陪著他們。
在喪親者經歷下述5歷程時,可透過以下方式陪伴他們:
- 震驚與否認:家屬可能難以接受死亡的事實。此時,其他親友要避免過度使用「要堅強」、「時間會療癒一切」等可能帶來反效果的話語,以陪伴與耐心為主,靜靜地陪著對方吧。
- 憤怒:應傾聽他們的情緒,不要急於指責,或試圖「合理化」這種憤怒。
- 內疚與自責:例如「如果當時我能做得更好......」等情緒可能導致家屬無法原諒自己,此時應鼓勵他們逐漸接受現實,明白無法預知或控制一切。
- 憂鬱與絕望:其他親友應特別關注家屬是否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發現長期抑鬱,甚至有自殺念頭的話,別忘了盡早尋求專家求助。
- 接受與調適:每個人接受與調適的速度不同,不需強迫他們「走出悲傷」,應尊重對方的調適節奏,讓他們能慢慢適應沒有親人的生活,不要讓他們覺得悲傷是種不被允許的情緒。
撇除泛泛地關心,盧美妏心理師還建議,不妨實際給予幫助,也許是幫忙處理日常瑣事、準備簡單餐點,就算只是適時提醒對方休息等,這些實際的支持,都能幫忙減輕當事人額外負擔。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