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名醫:整理家裡就能整頓身心,斷捨離訣竅靠「減法」
也許平時身處髒亂環境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不適感,但隨著年紀漸長,自律神經漸漸衰弱,焦躁的情緒會變多,就可能造成自律神經的負面循環。對於不知從何打掃起、對於維持整潔有困難的人,小林弘幸醫師不藏私公開自己的4個整理心法!
- 從周邊環境開始:當視野範圍變整潔,心情也會隨之改變,從最容易吸引目光的桌面開始整理吧!首先,把桌面小物的擺放位置固定下來,就可以節省很多找東西的時間,把專注力放在待辦事項上,也有利提升工作表現。
- 善用「減法原則」打掃環境:將不要的物品丟棄,把真正需要的物品放在指定位置,就是打掃最基本的訣竅,其中,將不需要的東西果斷丟棄、減少物品數量很重要,否則東西太多反而造成清潔困難。有些人會擔心物品丟掉後,萬一未來需要時會很困擾,但小林弘幸醫師分享一個判斷原則,如果一樣物品一整年的時間從來沒拿出來,那代表使用的機會很低,可以藉此判斷未來會用到的機率實在很低。
- 一天一清理有利長期執行:每天只打掃一個地方就好,強迫自己努力打掃整個家裡,反而無法長期養成好習慣,小林弘幸自己每天只會在回家後打掃10分鐘,這也成為他結束一天的小儀式,同時因為能夠長期執行,幫助日常調整自律神經平衡。
- 包包整理關鍵是收納:包包太亂也是常被忽略的問題點。曾有在捷運出口翻找包包裡的悠遊卡,或是包包找不到名片或手機等經驗嗎?這些狀況同樣使人煩躁並讓自律神經處於混亂狀態,影響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甚至專注與判斷力也會下降,要恢復平衡可能需要耗時3至4小時。
小林弘幸建議包包選擇有口袋、隔層、方便收納的包包,日常維持包包整潔,需要的東西就放在固定位置,保持一目瞭然、隨手可取的狀態,就不用在需要用到物品時「翻箱倒櫃」找不到,越找越亂、越找越煩心!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