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食物讓你又煩又累!醫列「12種靜心食材」身心大掃除才不顯老

46,865 收藏0
您是否曾想過,為何像宗教家、氣功大師和修道之人這樣的靈修人士通常看起來不顯老,並且鮮少生病?在洛桑加參醫師的著作《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中,他不僅強調了修煉的重要性,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因素:他們懂得選擇對心靈修持有益的食物。

這並不是指去新餐廳嚐鮮的那種懂吃,而是深刻理解食物對身體和心靈的影響。洛桑加參醫師提醒我們,某些食物會拖累身體,使心靈淨化變得困難,例如含有過多調味料、反覆加熱的剩菜、碳酸飲料等。

這些食物可能導致我們感到昏鈍、抑鬱、情緒不穩、煩躁不安甚至疲倦。那麼,這樣的飲食智慧對於追求身心靈健康的我們,又有何啟示呢?

吃錯東西身體難受,選對食物助身心康復



當人們感到不適,有時並非真正生病或情緒控制不佳,而可能是因為食用了對身心不利的食物。這些不當食物需要巨大努力才能代謝排出,對於正在康復的人來說,選擇正確的食物尤為重要,以減少身體的負擔和能量耗損。

印度教和佛教瑜伽士在修行期間,便會選擇純淨且富含能量的食物,例如悅性飲食(Sattvic Diet),旨在降低身體的消化和代謝壓力,從而更好地促進身心靈的整合。

「12種」靜心好食清單,養身又養心



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能帶給你滿滿元氣的好食物:

  • 酪梨
    含有能保護你的優質油脂,益腦顧心,營養價值媲美母乳。不過酪梨熱量高,有減重需求的人,建議和朋友一同分享。接受酪梨滋養,願你重拾真誠無憂的赤子之心。

  • 香蕉
    攝取微量礦物質的絕佳來源,這對你的心緒安定尤其重要。憂鬱的、睡不著的、背負創傷與壓力的,幾根黃蕉下肚,將為你迎來金燦燦的快意人生。

  • 莓果
    提供生命力的能量寶石。小小一粒,掌握著抗氧化的祕密。我不會說「吃草莓、藍莓的女人不會老」,但肯定老得比隔壁那個愛生氣的慢。

  • 不加糖的新鮮柳橙汁
    有人美稱它是「上帝做出來的蒸餾水」,意思是勸人與其生病時才來喝藥,不如在健康時就把它當成預防疾病的飲料。更棒的是,它還很好喝!
    請盡量選擇現壓現榨的,並在半個小時內喝完。

  • 無花果
    除了搭配起司很美味,它還能幫腸道除舊布新,趕走壞的,留下好的。身心靈大掃除就靠它吧!向無花果學習怎樣去蕪存菁,斷捨離為自己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 奇異果
    低GI,助你告別血糖失衡所引起的情緒暴衝。世事已無常,若再加上雲霄飛車式的喜怒無常,那做人還真難。圖個細水長流的快樂,請試試奇異果!
    另提供一個舒暢祕方:果皮刷洗乾淨,連皮帶肉吃,便祕有解。

  • 木瓜
    萬一吃了暗黑食物別太擔心,木瓜會救你。肚子鬧脾氣、情緒有點糟,何以解憂?唯有木瓜。木瓜富含酵素,堪稱顧腸胃神器。
    人體中負責傳遞幸福訊息的血清素,有八九成來自你的消化器官。要能感受幸福,記得補充天然酵素,別讓腸胃不開心。

  • 十字花科家族
    地表最強的防癌家族。空污來襲,它們還能顧好你的肺。家族成員包含:綠的白的花椰菜、紫的白的高麗菜,白菜、蘿蔔、甘藍……,有機會不妨到菜園裡看看,花開四瓣成十字型的就是。

  • 香草家族
    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在家種幾盆,可造景、可入菜、可聞香,一舉三得。我特別看重它們的抗菌力,希望由它們來幫你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與抗壓力。此外,烹飪善用香草,調味料還能少用一點,減少鹽分攝取保護血管,多好。

  • 地瓜
    老少咸宜好入口,還能預防多種因消化問題所引發的疾病。想減肥,該放棄的是精緻澱粉,手握剛烤好熱騰騰的地瓜,那種好療癒、好滿足的感覺,就不該放棄。現在要買現成能吃的地瓜也挺方便,烤的、蒸的,超商都有。

  • 薑黃
    最天然的鎮定劑,緩解慢性發炎,提供開創新循環的契機,助你脫離痛苦的慣性迴圈。你不一定非靠薑黃素補充劑不可,好吃的咖哩裡面就有很多薑黃。

  • 蜂蜜
    可提升對流感的抵抗力,並帶來甜美、愉悅的感受,是你身心靈強而有力的後盾。我最愛的是紐西蘭的麥盧卡Manuka 蜂蜜。然而臺灣好蜜也不少,想吃甜又怕精製糖傷身,就吃天然蜂蜜吧!

飲食清淨心自寧,日常靜心妙法生



除了上述十二種靜心好食,全穀物、芝麻綠豆等種子食物、多樣化的當令蔬果、當地的藥草、綠茶或普洱茶、以傳統方法製成的起司等,也都很不錯。

當我的飲食清單以這些食物為主時,即便沒有太多時間靜坐、持咒念經,我也能一整天心平氣和、輕安自在。優化日常飲食後,相信你也能獲得更上一層樓的靜心體驗。

本文摘自《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洛桑加參(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時報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