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跑廁所、血便竟是腸道發炎在作怪?專家揭露治療關鍵與飲食秘訣!

19,082 收藏0

前言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肚子突然劇烈疼痛,頻繁跑廁所成了日常,甚至伴隨著不明原因的血便、發燒、持續疲憊、體重減輕等情況,卻怎麼也找不出原因?許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是腸胃炎或腸躁症,但事實上,這些症狀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有關。IBD患者的腸道長期反覆發炎,容易造成生活質量下降。

如果忽略這些徵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究竟IBD是什麼?如何診斷、治療,以及透過飲食調理來緩解病情呢?這篇文章將為你揭開IBD的神秘面紗,帶來專業醫師的解答與最新治療趨勢。


急性腸胃炎還是IBD?症狀辨別關鍵解析


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志城表示,IBD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發炎的腸道疾病,與一般腸胃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症狀持續時間較長,並會反覆發作,甚至可伴隨血便、體重下降等長期症狀。如果你發現自己出現長期的慢性腹瀉、大便變形、夜間腹痛,或是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就需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的是IBD。IBD與急性腸胃炎、腸躁症等疾病容易混淆,但其症狀往往更加持久且嚴重,特別是腸道長期發炎後,可能出現貧血、腸道穿孔、廔管等併發症,對健康造成威脅。


診斷挑戰多!IBD需經驗豐富的醫師診治


由於IBD在初期症狀與急性腸胃炎相似,診斷常常是個挑戰。陳醫師解釋,IBD患者通常在長時間觀察下才能確診,過程可能需經過多次的病理學檢查,以排除其他潛在的疾病如感染性腸道疾病、結核菌感染等。因此,這類疾病診斷往往依賴經驗豐富的醫師。確診IBD可能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才能夠通過腸道內視鏡、活檢等檢查得到足夠的證據。

陳醫師進一步說明,IBD患者在台灣可申請重大傷病卡,這讓他們有資格獲得特別的醫療照顧與補助,這對於長期治療來說尤為重要。但他強調,許多患者在得知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或類固醇時,會產生害怕和排斥,這可能導致治療順從性不佳,進而延誤病情的控制。尤其IBD常好發於年輕人(20至40歲),許多病患可能因害怕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結果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治療選擇多元,IBD治療新突破!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IBD的治療選擇不斷增加。早期患者可使用5-ASA抗發炎藥物,病情較輕的患者通常會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然而,對於中重度患者,除了5-ASA,還需要短期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發炎。若這些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則需要進階的治療,例如生物製劑與新型小分子藥物。

生物製劑已被證明能夠抑制免疫系統中的特定分子,減少發炎反應,而小分子藥物則透過口服方式,作用於腸道特定位置,為患者提供更方便的治療選項。陳醫師表示:「近年來,醫學界還在積極研發如糞菌移植等新技術,有望成為IBD患者的新治療利器。」


飲食與生活管理助穩病情,專家推薦低發炎飲食


除了藥物治療,IBD患者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也是控制病情的關鍵。陳醫師強調,IBD患者應儘量避免高脂肪、加工食品,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發炎。建議患者多攝取富含Omega-3的抗發炎食物,例如魚油、亞麻仁油、堅果等。此外,原型食物、低發炎飲食也有助於腸道健康,並減少急性發作的機會。

陳醫師還補充道,適當休息和減壓對於IBD患者來說同樣重要。壓力是發炎性疾病的一大誘因,過度勞累或情緒壓力可能導致病情復發。藉由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與壓力管理,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不必要的復發風險。

積極面對治療,與IBD共存並非難事


許多人在確診IBD後可能感到絕望,但陳醫師強調,IBD並非不治之症。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大多數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能夠恢復正常生活。只要病患能夠積極與醫師配合,並堅持正確的治療方案,生活質量可以維持在很好的狀態。他鼓勵患者抱持樂觀心態,將IBD視為與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類似,只要做好長期管理,一樣可以過上健康且充實的生活。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