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70才開始,膝蓋卻可能提前撐不住?骨科醫師:3大族群面對換膝手術要慎選

38,292 收藏0
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代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人愈來愈長壽,膝關節卻可能無法耐久。過去在2020年時,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Lancet)曾整理分析34個國家共88篇膝關節退化研究論文,結果顯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全球流行率在40歲以上族群就已經達到22.9% 1,相當於每5人當中就有1人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無奈承受膝關節疼痛、活動不便等困擾。

膝關節出現5症狀當心是老化徵兆!若要動換膝手術記得先做這件事


豐榮醫院院長、骨科醫師應思漢表示,「關節就像是汽車的輪胎,從落地開始就註定磨損,尤其膝關節是身體最容易磨損的關節之一,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膝關節疾病。年紀、性別、肥胖、關節創傷、先天結構異常等因素,以及職業或運動造成關節反覆承受壓力,都可能加速膝關節退化」。

衛福部曾指出,若平時會膝蓋疼痛,活動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響,膝關節有壓痛或腫大的現象,或起床時感到關節僵硬,都可能是膝關節老化徵兆 2。關節有可能會疼痛、腫脹、上下樓梯困難,無法蹲下、走路走不遠、膝關節彎曲困難或變形,嚴重者需以枴杖甚至輪椅代步,當關節僵硬及活動受限時,夜間疼痛常常加劇,藥物治療可能逐漸失去效果。這時可以先考慮根據醫師的專業建議嘗試藥物理治療。

若保守治療效果有限,經醫師評估需要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建議先對目前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各方面資訊加以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


傳統換膝手術仰賴醫師經驗及技術,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主打新科技


「傳統手術過程中,醫師會依據經驗與技巧,搭配輔助器械將磨損的關節面以適當角度切除,比對出合適的人工關節尺寸,再將人工關節組件安裝固定到骨頭上」,應思漢醫師說明,「隨著科技日漸發達,除了傳統手術,還有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不同的選擇」。

應思漢醫師解釋,「若採用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醫師會在手術前藉由X光或電腦斷層(CT)影像來重建患者整個下肢的3D模型,預先模擬手術過程,決定最適合的人工關節大小後,模擬活動角度與軟組織鬆緊度,進而設計出最恰當的擺放位置。到了實際手術的時候,再利用『智能機器手臂』的立體定位及3D導航科技,將人工關節以設計好的角度精準地固定到患者的骨頭上面」。

「傳統手術中,諸多人為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手術成果,進而對術後恢復、甚至是人工關節的壽命產生影響」,應思漢醫師指出,「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則是使用『智能機器手臂』,來協助執行手術中最需要穩定性與精準度的關鍵步驟,格外具有『提高安全性、精準度、恢復速度』的特性」。

年輕患者、想縮短恢復時間、膝蓋有舊傷,醫師建議3族群可考慮選擇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應思漢醫師也提醒,「若選擇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仍需自費支付『機械手臂設備費』,不會建議每個人都一定要使用機械手臂。」也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機械手臂,「若是符合以下特徵的3個族群,則可以考慮使用『智能機器手臂』輔助手術」。

1.比較年輕,想要提高手術精準度、延長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的人。
「一般來說,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約為15-20年左右,但安裝時只要有幾度的公差,便可能容易磨損或鬆脫,使用年限也會縮短。因此,若患者年紀較輕,活動量大,精準的角度就變得格外重要」。

應思漢醫師建議,「年輕患者可考慮選擇『智能機器手臂』輔助手術進行,讓手術更加地『安全、精準、恢復快』。當然還是要注重術後的膝關節保養,避免過度負擔,才能盡可能延長人工關節壽命,避免二次手術」。

2.希望比較快恢復,比較不需要家人照顧,可以盡快回到工作崗位的人。
「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術後疼痛,除了傷口疼痛,通常還有來自膝關節周圍軟組織過於緊繃的疼痛」。應思漢醫師提到,「軟組織緊繃的疼痛很像拉筋的痠痛,患者在術後復健期間往往可能需要長期承受把筋拉開拉鬆的痛苦」。

「使用『智能機器手臂』輔助手術,能透過3D建模技術預先計算出適合的人工關節擺放位置,並精準地套用在手術過程中,安全性提高。其次,手術過程中也能透過立體定位技術運算出關節周邊軟組織的鬆緊度,即時微調人工關節的角度,旨在讓膝蓋周圍軟組織的鬆緊度恰到好處。因此患者在恢復期間,通常會感到疼痛較少、恢復速度較快。這樣『提高安全性、精準度、恢復速度』的特性,格外適合希望比較快恢復的患者」。

3.過去膝關節周圍的骨頭曾經受傷,骨頭裡有植入物的人。
「傳統手術要在手術當下透過輔助器械去設定人工關節的擺放角度,而這些輔助器械都要以正常的大腿及小腿骨作為參考基準。如果過去大腿小腿曾經骨折過裡面留有鋼釘鋼板,或是嚴重受傷導致腿骨有變形的情況,就比較不利於傳統手術的測量方式」,應思漢醫師說明。

「相對地,如果是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透過X光或電腦斷層(CT)影像等,就能預先建構患者大小腿骨骼的3D模型,再利用強大運算力事先找出適合的人工關節擺放角度。對於腿部曾經受傷、骨頭裡有植入物的人來說,是能夠『提高安全性、精準度、恢復速度』的選擇」。

膝蓋動刀多次、緊繃僵硬,「智能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縮短術後恢復時間


應思漢醫師分享,「我曾收治一位60歲的朱先生,過去因為嚴重運動傷害造成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過去20年內已經陸續開刀3、4次,不僅軟骨磨損嚴重,關節周圍的軟組織也很緊繃僵硬,無法蹲下。如果採用傳統手術方式,在手術中進行測量評估,預期會很難閃過留在骨頭中的鋼釘,也更不容易找到軟組織最適合的鬆緊度。因此朱先生接受我的建議,使用『智能機器手臂』來進行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手術前使用3D建模及模擬技術,運算出人工關節的適合擺放位置,可以貼合骨頭,不用額外取出體內的鋼釘鋼板;同時也藉著這樣的技術微調周邊軟組織的鬆緊度,讓患者的膝蓋在手術後能比原先的狀態更放鬆、更容易活動。」應思漢醫師表示,「朱先生在動完手術的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了,術後兩週的回診,他也不必再撐拐杖了,膝關節活動的角度和狀態符合預期,朱先生也很滿意這樣的手術結果!」

隨著現代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應趁早保養、多運動維持健康作息,提高健康餘命才能享受樂齡生活,尤其良好的行動力更能為生活加分!若是膝關節已經退化、受傷等,也不要輕易放棄,在技術進步的當代,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不僅有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還有智能機器手臂,幫助快速找回行動自如的生活。

注:本文僅作教育科普用途,相關信息不應作為診療依據。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醫學專業人員諮詢。

Reference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0)30331-X/fulltext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1&pid=14165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